产品思维行业,竞品分析报告

知乎产品分析报告

2015-06-01  本文已影响3083人  塔伏

一、产品功能

1.核心功能

基于问答形式,以社区为载体,提供高质量知识信息

2.衍生产品

知乎日报:以文章形式推送优质回答

知乎周报:以邮件形式,根据用户浏览兴趣推荐相关优质问答

周边书籍:优质问答集合成书进行出版

演讲会:知名问答人、文化人演讲会

3.使用场景

a)任何排队、等待、睡前等刷手机的时间段

b)关于某一问题有疑问时

二、竞品分析

1.VS百度知道

a)优势

n用户层次

相对知识水平较高,消费水平也相对较高。乐于阅读和听取不同观点

n知识深度

n用户习惯

用户有“刷知乎”的习惯,主动登陆网页阅读,较多被动接受网页给出的精品推送内容

n兴趣定制

基于社区这一属性,能够为用户提供针对性推送,增强用户体验和粘性

n用户浏览停留时间较长,接收有效信息较多

n良性循环

越多高质量问答—越多相关领域“红人”—越多高质量回答

b)劣势

n知识广度相对欠缺

n使用频率较高,一旦有常识性问题,百度知道将优先于知乎

2.VS豆瓣

a)客观差异

n内容划分逻辑

豆瓣基于不同产品将内容进行划分:日记、电影、书籍、音乐、线下活动

知乎的划分逻辑是根据讨论内容的领域:IT、商业、心理学……

a)优势

n内容属性更适合移动端

相比豆瓣的多种多样的信息形态(个人日记、电影讯息、音乐、线下活动),知乎提供的内容更加精确,也包含了更多网友本身的观点,即更加“非客观”,这使得知乎相比豆瓣更加适合放在移动端用来“刷”,因为用户“刷手机”时很大的一个阅读方向是没有特定指向的、带有较多原创性、主观性的内容,而豆瓣提供的各类除个人日记以外的信息大部分都偏向于客观信息发布,缺乏值得“刷”的内容

n内容形态相对单一,利于统一管理维护

知乎内容形态统一是“问答”,而豆瓣的内容包括个人日记、客观信息发布(电影、音乐、线下活动、读书)、基于客观产品形成的讨论。基于这样不同的内容形态,豆瓣初期采取的是不同内容设置一个app,也可以某种程度上反映不同内容信息的阅读方式、管理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也给豆瓣带来了一些成本

n内容深度

以电影为例,因为豆瓣的产品划分逻辑是以每部电影为讨论区分,所以难以形成关于电影理论的讨论,讨论多数只停留在某一部电影当中,无法形成横跨多部电影、更为抽象的理论研究

b)劣势

n实体形态

豆瓣因为划分内容的方式本身就包含了线下因素:电影、书籍、线下活动,因而进行线上线下的对接较为容易,而知乎的线下相对较难做

n内容广度

豆瓣的内容涵盖方方面面,而且由于其每个分类都自成体系(电影、书籍等。以电影为例,在豆瓣里可以做到针对每个电影都有非常多的内容,而知乎因为产品形态比较单一、分类逻辑和豆瓣不同的原因,其产生的内容不能覆盖到每部电影

n产品功能相对较少

知乎更加集中于“刷”这个功能,而豆瓣的功能虽然“刷”被弱化了,但其他功能更加全面,能够更多地覆盖到用户的使用中。除了“刷日志”,豆瓣还能查影讯、看书评、参与线下活动,覆盖到的用户需求更多

三、运营分析

1.前期

a)限入

为了保证知乎的回答优质属性,前期采取了严格的准入政策

b)名人

引入李开复等名人,培养优质回答

2.中期

a)相对开放

形成一定用户习惯后,开放限入政策,扩大产品影响力

b)个人品牌

通过点赞、开设专栏等形式,增加对用户的奖励,激励用户提供优质回答,形成知乎圈内网络名人,有助于维护精品内容,形成良性循环

c)线下产品

出版书籍、举办交流会等方式进行线上线下的链接

3.后期

a)内容运营

知乎的立身之本就是精品的知识内容,随着知乎品牌越来越大,进入的用户越来越多,其内容就必然越来越多地充斥着低质量回答,让产品的高逼格显得越来越“low”,因此内容运营是知乎非常重要的经营阵地

所以知乎可以考虑之后引入如股市的分级策略。设置“精品区”、“大众区”和“高分悬赏区”。

如果在2个月内一个问题没有一个回答的赞达到50,则说明这个问题的回答缺乏一个让大家都同意的点,如果能有人在这类问题中给出一个高赞(100+)的回答,则可以给这个回答者一个勋章一类的奖励,奖励他给出的贡献

b)线下活动

基于知乎的高逼格,多举办各个城市的知乎演讲会,收取门票

根据知乎针对的人群特征(知识水平较高、消费水平较高、追求生活“情怀”),可设计满足此类人群需求的线下产品,如咖啡馆,或小如知乎书签、知乎咖啡杯、台灯、笔记本等周边产品(不过这类周边产品不能成为盈利的主要渠道,因为利润少、只依靠情怀的销量也无法太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