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之旅自由人 的 阅读笔记

当一个问题或现象反复出现时,必定会引起你对它们的重视程度

2020-12-19  本文已影响0人  钰晨成长手记

最近几天在读《心智与阅读》,这本书不算是大众读物,但有些核心概念还是很值得我们探讨的,同时,这些概念也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全新的思考。

我将其总结为:1、你的词汇量,决定了你能接收到多少信息;2、你为自己积累的有关语言的心理表征,决定了你对语言(或文字)的理解力。

这两者完全可以结合起来分析。前者不难理解,任何一个孩子在学生时期,都会有同样的经历,那就是不同时期,老师及家长总会推荐、引导他们去接触完全不同的读物,其原因就是因为孩子需要将自己在阅读中不断强化自己已知的知识点,也就是拼音、文字、词汇、句式及结构的相关运用。

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你最初学到的东西都是陌生的知识点,而学习之所以要循序渐进,是因为你需要使这些陌生的知识点能够变成你大脑中的记忆存量,随之变得不再陌生。

只有基础知识变得不再陌生,你才有机会运用或使用它们。

不过记忆也是分短时记忆和长期记忆的,唯有通过在练习及测试中被不断提及的内容,才会形成长期记忆。当然这其中还有主动和被动的问题。

人们对于自己特别好奇的事物总是会更加关注,主动性也非常强,也更加容易记住;而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大脑会选择自动忽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需要靠死记硬背才能获得记忆的原因。

然而一个被动的人,在持续刷着存在感的“知识点”面前,也会逐渐提升自己的关注度。

我记得在《爱和自由》一书中,作者曾经提到过蒙氏教育幼儿园的老师,在与儿童们的相处中,如果发现他们有些不太好的行为表现,老师会去把孩子们抱起来。如果孩子持续有这样的行为,那么老师也会持续“把他抱起来”的这个动作。

这个动作本身是爱的表现,孩子们即便做了错事,他们依然能感受到老师是爱他们的。但是把他们抱起来的同时,也是在终止他们不“乖”或是不合时宜的行为。

第一次把孩子抱走时,孩子不会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遭到大人的阻止;而当他每一次去做同一件事,都会遭到大人的阻止时,他就必然会关注到自己当前的行为,虽然他们无法分辨大人们说出口的每句话、每个词汇,但是他们能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受到了怎样的关注。

对于学习而言,也是一样的道理,你希望学生们掌握哪些知识点,那你就需要不断地在练习和测试中让学生们持续看到这个知识点的不同用法,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对这些知识点多加关注、以及学会如何去灵活运用。

今天很多不读书的人也开始逐渐了解、甚至理解了“心流”的含义,这是因为人们能够在不同的文章、视频、演讲及其他表述中对这个词逐渐熟悉所带来的收效。

再比如,当我第一次了解到由于人们对于乳制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导致很多小牛得不到喂养,便不得不被宰杀时,我并没有意识到人们对于乳制品的需求也许有些苛刻了,也根本没有想过我会戒掉乳制品。

可当我再次了解到牛奶的危害(比如其中的酪蛋白因子会造成人们消化不良,以及小牛食用牛奶时骨骼虽得到快速生长、但大脑却发育缓慢)时,我便开始对乳制品有了全新的思考,而这种思考甚至还会产生一些与之相关的联想,使我购买了《吃的美德》和《健康饮食,健康思维》这两本与饮食有关的书籍。

也就是说我不再局限于单纯了解乳制品,我开始想要了解更多关于饮食方面的常识、知识以及哲思,而这时我才开始进行主动探索,最初对于乳制品的了解完全是被动获取的。

许多人对于学习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惰性或拖延,不愿意去主动探索,也一度给自己贴上了“不爱学习”以及“被动”的标签。

就像我自己的阅读经历一样,再被动的人,也有机会变得主动。当一个问题持续在你面前出现时,总有一刻你会意识到“它不是偶然出现的”,这时你就会想要主动去了解问题的缘由,并开始重新思考与之相关的问题,最终你将通过学习和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然靠外部环境来给你提示或发出信号,使你不得不去关注某些问题,将会使解决问题的耗时变得极其漫长,但是对于被动心态的人来说,这也无疑是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不过我当然希望人们更多地能依靠自身的内在动力和好奇心,去进行自我探索和挖掘自身的潜能,毕竟这才是提升能力的捷径。

你能认识(意识)到的问题越深刻,你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大。

如果我们把成年人的世界想象成一个学生的各个学习阶段,你就会发现,随着学生学会的知识点被不断丰富及强化,他们能够解答的习题也将越来越有深度和广度。

而在成年人的生活和工作中,人们不需要整天为考试和成绩犯难,但是需要面对的困难和逆境却是源源不断的,只是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少数人拥有解决问题的思维及行为,多数情况下,人们更愿意去逃避问题。

若是把每一个困难都想象成“检测你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测试,你又将该如何去思考和行动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