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交流记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24日晚上,我与老婆推着一辆旧自行车,车篓里放着老婆心爱的阿迪狗,在香樟树下行走,一边享受着晚风的吹拂,一边交流近期生活,感觉真是福气满满,夫复何求。
老婆说,你最近头发掉得特别多,是用脑过度的一种表现,你得注意休息了。最近不忙不行啊,江苏省周恩来研究会开展主题征文活动,宣传部管部长给我打电话,意思是要我写一篇,她虽然只是客气的说让我参会,其实用意很明显,人家想到你,说明你还有一些价值,你就得积极支持工作。
退休后,人不能迷恋上“安乐窝”,如果迷上那就离下坡不远了。我见过身边太多这样的例子:退休后无所事事,整日窝在家中不愿动弹,过着“混吃等死”的日子。用不了多久,人就会变得懒散迟钝,身体松垮,赘肉堆积,真正的一副“退休相”。我暗自下定决心:退休后第一件事,就是要远离让人懈怠的温柔乡,重拾自己以前的写作爱好,坚持日更。
我在心里对自己约法三章,每天起床后必先到户外去锻炼一小时。上午写一千字,午饭后小憩,起床后看电视。利用看电视时间,原地运动50分钟。每天步行不超过一万步。即便旅居外地,日行万步的习惯也一直在遵守。
人性中潜藏着惰性因子,一旦环境氛围适宜,懒惰基因就会冒出来。今日的懈怠往往又会成为明日放弃的借口。我努力保持着雷打不动的作息规律,外出办事时更是坚持“能步行决不坐车”的原则,当然我晕车也是不坐车的很好借口。记得有次在小区门口遇见开车出门的同事,得知我要步行去市图书馆借书,执意要捎我一程。我说晕车谢绝了他的好意,其实他不知道,我选择步行不仅是为了完成每日万步的锻炼目标,更是因为行走时我可以构思我的文章。
老婆说,你每天写这些有什么用呢?也没有稿费,也没有名,还牺牲脑细胞?我说,人需要有一点追求,如果我不写作,我去打麻将,你是愿意我写作呢?还是愿意我打麻将或者没事就刷抖音。写作总比打麻将刷抖音好。这不结了。
我年轻时曾是一名“文学青年”,因为热爱写作,我从1983年起就给文学期刊投稿,可惜没有成功。后来因为工作家庭事务不断增多,评职称,文学作品又不算,所以写作的爱好才船遇沙滩——搁浅了。现在退休有了大把时间,我才重拾爱好,每天都要打开电脑,笔耕不辍。这既是个人爱好的延续,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常有人劝我:“都退休了,何必和自己过不去,有一天不写又怎么样呢?放松些不好吗?”我偏偏钟爱这种自我约束、自我加压的生活,锻炼、写作让我每天精神抖擞、充满活力;日更则让生活更加丰盈,朋友的阅读、点赞、留言带来源源不断的成就感。这样的生活方式,是我自己选择的,我的生活我做主是不是很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