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对人际关系有什么意义?|400|0422
今天是我参加1000天视频演讲+写作挑战的第400天,继续分享与人沟通这门艺术。
这几天深入研究共情,共情的实质,共情的步骤,但是共情能力具体对我们沟通、人际关系有什么意义呢?
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理想化——两极化——整合。
第一阶段:理想化
这个阶段,把对方看的比较完美,这时的爱靠想象维持,爱上的是想象中的那个人,那个图像,不是真人。
这时的想象可以满足我们的语言,想象对方拥有我们拥有的一切,会让我们很舒服。
情感关系中,就像是暗恋,或者看偶像剧中男主(女主)的样子,看着、想着就很甜蜜。
在和一个人关系的开始,一定会经历“理想化”这个阶段。
第二阶段:两极化
“理想化”的程度越高,就越容易幻灭。随着交往的越多,越深入,会发现这个人不是我们理想中的样子,还有不少缺点。
我们会对Ta失望,这个阶段会让两个人产生剧烈冲突,很多关系也是卡在这个阶段。
例如情感关系中,两个人交往约会、同居,但是关系越近,矛盾越多,然后分手。
第三阶段:整合
这个阶段是我们都希望能够达到、羡慕的阶段。这个阶段双方能够坦诚交流,能够彼此尊重,共同成长。
情感关系中,就像我们很羡慕那些琴瑟和鸣,白头到老的夫妻。
那如何达到“整合”阶段呢?
电视剧《都挺好》中女主苏明玉和父亲的关系,就是这三个阶段的呈现。
每个孩子都希望有一个可以让自己崇拜的爸爸,在自己受欺负的时候挺身而出,护自己在身后。可是苏明玉在哥哥、妈妈欺负自己的时候,她很想自己父亲为自己挺身而出。
这就是对父亲的“理想化”,而父亲个性唯唯诺诺,没有如她期望中的样子,就到了“两极化”,和父亲的关系越来越糟糕。
后来父亲痴呆,她和父亲住在一起,看到了另一个角度的父亲。发现当年父亲为了给自己买习题集,偷偷攒钱。于是俩人的关系得到缓和、和解,可以算达到了“整合”阶段。
都说最近几年离婚率很高,还有闪婚闪离的情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理想化”阶段的时候,还没到“两极化”就领了结婚证,结果发现自己喜欢的人,不是自己想象中的人。
当我们遇到人际冲突的时候,意识到我们是对对方“理想化”是心中“期望的模样”,冲突就不那么容易发生了。
当我们用共情的能力,能现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对方也会被影响,学习到这种方式,站在你的角度看问题。
就可以让我们与他人的人际关系,达到我们羡慕,期望的“整合”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