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地趣事——王朔也编不出来的真实故事
城里人是如何铲地的
我们屯子里的真实故事。
我们屯子来了个北京知青,人也长得文质彬彬的,大家看着稀罕。
夏天到了,开始铲地了,生产队长安排下午去某块地铲地,下午大家自行前往,三点钟在地头集合。
知青人比较积极,也很听话,提前到了,自己就开始铲地了。过了一会儿其他人都到了,一看,知青努力地铲着地,但是把大家笑惨了,知青是倒着铲地,即人在前,屁股朝前,脸朝后,人拉着锄头铲,整个一个倒拉车或者倒骑驴的样子。
这个真实的笑话在我们屯子一直流传到现在。
铁杆锄头王
屯子里有个老郑家,有个儿子小名叫大胖小子,确实是人长得高高胖胖的,小学没念完,十五六就跟他爹开始干农活。但是大胖小子真是不愿意干活,尤其是铲第一遍地。
懒懒洋洋地到了地里,没铲五米远,就用刮锄板刮锄头,没有土也刮,反复刮,就像做梦也刮不掉似的,他爹时不时地骂上一句。
不一会儿,又渴了,去喝水,有时候故意把水壶里的水弄撒了,然后回屯子取水。要不然就跑挺远去大小便,顺便去抓蝈蝈,或者去别人家的瓜地里摘还没有熟的瓜蛋子,他爹气得没招没落的。
后来,大胖小子不知道听了那个高人的指点,铲着铲着,锄头的铁板头就掉了,或者断了,要么就是锄头杆子断了,他爹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儿,最后实在没辙了,专门到铁匠炉打了一个锄头杆与头一体的铁锄头,任凭他怎么破坏。
从此,“铁杆锄头王”就成了大胖小子的别称。
我直到上了初中,学习历史,课本上有这样的话(大概意思):奴隶为了反抗奴隶主的剥削,消极怠工和破坏劳动工具,才隐约明白,他是在反抗他爹呢。
我的铲地糗事
我也想起来我的铲地糗事。
高二暑假,一共也没有放几天假,正赶上家里铲一遍地。
那天,我比其他人提前到了地里,找到自己家的地。
下午真热,阳光的暴晒,汗很快就流下来了,有的掉在近视眼镜片上,当时的眼镜片还都是玻璃的,模模糊糊的,用衣服大襟擦几下,接着干。
我看着自家的玉米秧苗,是不是今年天太旱,要么是新的苞米品种,秧苗都比较纤细,还像营养不良似的发黄,今年收成可能受影响了。
我心里有点不得劲儿,但是,不能耽误铲地啊,抓紧干吧,于是,埋头开铲。
大概铲了有100多米,我就听见地头有人喊我,回头一看,我爹、妹妹弟弟他们几个也过来了,边喊边招手,让我过去,我说:“我不累,你们也开铲吧。”
我爹大声喊道:“你铲错了,快回来!”
“什么?我铲错了?难道是铲了别人家的地了?”
我边往回跑边心里嘀咕。
我到了他们身边,只见他们几个笑得有些直不起腰了。
“铲了谁家的地了?自家的地这么多年了还能认错?”
我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爹说:“你看看,你铲的是什么?”
“苞米啊!”
“你再看看。”我爹指了指旁边别人铲的,我一看,一下子明白了:不是苞米,是高粱!
原来,他们几个过来后也挨着我的垄开始铲,可是,刚铲了几下,发现我的垄不对劲儿,一尺多远留一棵苗,那是玉米的苗距,高粱的应该是三寸多的苗距,于是,给我叫回来,我仍然没有发现铲的是高粱而不是苞米,按照苞米的苗距间苗。
我妹妹开玩笑,这未来大学生,戴着眼镜到分不清苞米和高粱了,哈哈哈......
我一下子也明白了,闹了个大红脸,天本来就热,这下子更是浑身滚热。
那怎么办?100多米,损失了三分之二的高粱苗,也就是少打了不少的粮食,不然把别的垄上的高粱苗移栽过来吧,再浇点水,还来得及。
我爹笑着说:“算了,就这样吧,也不怪你,你的心思孩子考大学上呢,咱们一起来也不至于这样的,多少也不差这点,这回你一辈子都记住了,高粱苗和苞米苗的差别了。”
说完,我爹用手轻轻地抚摸了一下我的头。
回家后,我妈知道了,心疼地说:“我大儿子将来是干识文断字的工作的,根本就不是铲地的料!明天不去铲那个破地了!”
后来,妹妹弟弟把这个事儿告诉了别的小朋友,于是,屯子里的很多人都知道了,有的人还专门去地里看了:“不是传说!”
秋收的时候,我正好回来一趟,也去地里看了看,那100多米的高粱格外显眼,但是每个高粱的杆儿和穗子并不比其他的粗大。
这些年了,我也时常想起来这件事,脑海里经常出现铲完的秧苗和秋后一排与众不同的高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