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理想追求

2023-10-09  本文已影响0人  杨树下的小花花

我曾经问学生,你们是想做鸭、还是猪,还是人?

学生反问我有什么区别。我说鸭,就是填鸭式,把知识一股脑塞到你的脑袋里。猪就是,塞点饲料称称重,确定是胖了还是瘦了,就是不断地考试,看看成绩的长进。学生说,那我要当人。我说当人可以,那就要主动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别一直呆坐在那里,拿着笔,直勾勾地盯着我,等着我报答案,记笔记。学生明白了,可是他们连思考的方式都忘了。

我常常反思,我怎么把学生教成那样暮气沉沉。我的课堂上应该讨论四溢、高潮迭起。可是学生被圈进在这里,从早7点到晚9点,早就没有了精气神。老师也是一样,校长说我们眼里没有光了,上课不够激情四射。可是,看看学生,一个个快倒下了,只能在上下学途中抽空迷瞪一会。

来到这所学校之前,我虽然也带九年级,但没有那么大的教学压力,每一届,我都能培养一两个能够帮我上课的小助手,他们站在讲台上,落落大方,把知识讲解的很透彻。在座的同学也很配合,举手的,抢答的,被指名回答的,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得到了锻炼,好多苗苗到高中也发挥了潜力,考到心仪的大学。

而今,我却陷入了苦恼。这里,更多的大量的刷题训练。无论是小年轻还是老教师,课可能讲得不细致,但题目分析得却头头是道。罚抄,板子,一应俱全。有用吗?有的。拼命挤压学生的学习时间。哪一科老师严厉,学生就学哪一科,学生就像一个陀螺,不停旋转,应接不暇的抽打,何谈兴趣和喜好?应试教育被演绎到了极致。

而我的语文呢?我爱教学,一首古诗,我能分析一节课。一篇鲁迅的《藤野先生》,我能连上四课时,且把鲁迅的爱国之情,弱国的卑微之感,对先生的感激之情分析得淋漓尽致,且还能结合鲁迅的《呐喊》(自序),把鲁迅的思想和语言风格都剖析得明明白白。我太爱鲁迅了,为了他,我去了绍兴两次,把鲁迅故里的山水风土人情摸了个清清楚楚。可是,这些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考试却一塌糊涂。是我不够努力吗?我也给学生渗透题型和解题思路,连续六年呆在九年级,我也不是吃素的,各省的考题我也能揣摩得仔仔细细。可学生为什么还没考好?

归根结底,学生累了,倦了。我也是。我已不再年轻,越大慈母心越上头。我看着那些孩子才十三、四岁,一个个都可爱极了,要受这样教育的摧残,谁来关心他们过得好不好,快不快乐呢?我已经38岁,可以当学生的父母了,我又怎能忍心下手上板子呢?

理想与现实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