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互联网时代的反思|读《浅薄》有感
文/leileely
以前,我戴着潜水呼吸器,在文字的海洋中缓缓前进。现在,我就像一个摩托快艇手,贴着水面呼啸而过。
——尼古拉斯·卡尔
在被称作“微博元年”的2010年,我注册开通了微博。在接下来的短短几个月之内,我变的非常热衷于这种简洁快速的信息传递和社交方式,很快养成了“刷微博”的习惯。我徜徉于海量的不超过140字的“新鲜事”中乐此不疲,甚至有一段时间沉迷于发送一些简短的名人名言和看似富含哲理的摘句。毋庸置疑,以微博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极大的提高了信息分享和传递的效率。但我们是否考虑过,在能够轻易获取海量信息的条件下,当手指在手机屏幕和鼠标滚轮上快速滑动的时候,有多少信息真正进入了大脑?又有多少只是在我们的眼前一闪而过?换句话说,**“在我们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过程中,我们正在牺牲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吗?” **这便是作者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中探讨的主要问题。
《浅薄》一书的主旨已经体现在书名之中,但与汉语中含有贬义的“浅薄”不同,这里是指思维的浅薄,应该理解为与传统工业化“深刻”思维方式迥异的互联网“浅薄”思维方式。传统工业化思维认为本质高于现象,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以碎片化思维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思维却追求速度和效率至上,是一种产量和消费最大化的现象式思维伦理。在上中小学的时候,我们可以认真的读完篇幅不短的课文,甚至用半小时演算一道数学题。如今,在习惯了简短的新闻标题和信息碎片之后,我们在尝试阅读那些长长的文章时恐怕会感觉心绪不宁,难以集中注意力。卡尔说,“从纸面转到屏幕,改变的不仅是阅读方式,它还影响了我们投入阅读的专注程度和沉浸在阅读之中的深入程度。” 他将两种阅读方式分别比喻成“戴着潜水器在海洋中缓慢前进”和“骑着快艇从水面呼啸而过”,堪称形象而贴切的类比。但奇怪的是,我们仍可以浑然不觉的花费半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来刷网页——不停的点击链接、滑动滚轮、关闭页面,如此循环往复。“互联网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只是为了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相比于枯燥冗长的书本内容,我们似乎更倾向于网上那些精简的奇闻趣事和人生箴言。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注重短期利益,因此更愿意选择能够及时收获结果和反馈的系统。而从社会学角度看,由于每天被各种互联网碎片化信息包围,我们也逐渐养成了碎片化阅读和思考的习惯。这种碎片化处理大量信息的习惯将增加我们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很可能直接导致专注能力和记忆能力的衰退。
在计算机存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还有必要自己记忆海量的知识吗?是不是依靠计算机强大的存储和搜索能力,我们就可以解放大脑高枕无忧了?事实绝不是这么简单。《深度阅读的艺术》一书中强调: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及其关联。当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记忆,掌握特定的技能后,下次使用时就会通过行为无意识的回忆起来。例如在骑自行车的时候,当我们踏上踏板便会无意识的调用如何骑车的记忆。这便是人的记忆与计算机存储的最大区别:我们思想和身体之间的联系,以及塑造我们记忆和思维的经验使得我们的记忆是有生命的。而无论是单纯的记忆,还是在记忆之间建立联系,都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每个人都不只是所接收信息的简单累加,人类文明也不只是所呈现的全世界信息的总和。若要保持个人的进步和文明的生机,就需要对记忆在大脑中进行重建。这就是为什么卡尔严肃的写到:记忆外包,文明消亡。
大脑的全面发展使得我们既能快速准确的处理各种信息,又能全神贯注的冥思苦想,所谓“动若脱兔,静如处子”。而如今喧嚣的互联网时代的问题可能在于,牺牲深度阅读和思考的能力则意味着“丧失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状态之间保持平衡的能力”。我们在享受互联网作为新时代的工具带来的不可抗拒的便利时,还应该警惕和反思其造成的某些局限甚至危害。卡尔写到:“我们和工具之间形成的紧密联系是双向的。就在技术成为我们自身的外延时,我们也成了技术的外延。木匠把锤子拿在手中的时候,他用手能做的只有锤子能做的事情。” 当能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跟朋友保持联系时,你还会给朋友写信甚至见面聊天吗?当学校的孩子学会使用键盘输入时,学校关闭了书法课,手写能力也在我们的文化中慢慢消失。当你沉溺于互联网碎片,再也难以认真读完一本书时,你有可能正在失去的又会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