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派笔记》十:乡野小景
每次入户走访时,总会在乡村的小路边,农户的小院儿里发现很多别致的小景。这些小景不同于城市中街道两旁、广场以及小区里整齐划一的景色。乡野的小景不经意间闯入你的视野,显得肆意洒脱、慵懒随性。或许,我们淮北大平原上的村庄样貌大同小异,但有的村庄小景却会在无意间让你驻足。
那日走访时,我们从村部出发,沿着村村通小路斜岔到张小庄,自然的走进一条红砖铺就的小路。那条小路的红砖缝里藏着一簇簇鲜绿的青苔,有些让人不忍踏入。小路左手边的一小片竹林在晨雾间被微风吹拂的扑朔迷离。竹林间的黄雀听到行人的脚步,顷刻间鸣笛着飞闪出林子。我的目光追随着它们在空中划出的优美弧线,发现小路右手边的红砖房顶升起袅袅炊烟……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感叹这里真是好一副“袅袅炊烟隐翠林、轻歌曼舞神仙居”的乡野小景图。
七月间的走访,最能发现乡野趣味。驻村工作队一行人在进村入户途中,我发现泥土路上间隔不长的距离便会显露出一个小黑洞。这个发现瞬间勾起了我儿时童趣的回忆。记得小时候,七月这个季节,是我们这些贪玩儿的“熊孩子”最喜爱的季节。一是因为放暑假,我们不用上课,可以随时约上小同学、好朋友们去玩耍;二是在城里被父母长期管教的“乖娃娃”们,可以趁暑假到乡下的外婆及奶奶家过上一阵儿放飞自我的悠闲日子。我们会拿一根儿长竹竿去打枣儿,爬上树去摘桃子,扛着网子、搬着罐头瓶结伴下河去捞鱼……待到大人们接二连三的呼喊:“娃儿,回家吃饭喽”的声音在村子里此起彼伏的响起,我们才会不情愿的互相告别、各回各家。到家之后,擦着汗珠,再喝上一碗外婆端来的南瓜绿豆汤,那种感觉真是甜蜜到家、幸福满满啊!现在回想起来,仍会感觉味蕾中残余着南瓜绿豆汤的清香。
走访结束返回村部时,我们跨过小河上的一座白色的小石桥。经年的风吹雨淋之后,石桥上的白色外皮脱落下来,裸露出石头与水泥的材质,潮湿的脱皮处青苔遍布。在那青苔密布处,我发现了两只背着“房子”缓慢爬行的蜗牛。喜欢随手拍的我怎么会放过那两只软萌的慢家伙?然而,任我对准焦距怎么拍它们,它们就是不紧不慢的缓步移动,偶尔还会停下慢吞吞的挪移,抬起那两只触角向上,仿佛在询问摄影师:是拍我们的全侧面好看呢?还是拍半侧面俏皮呢?
告别小石桥与蜗牛们,我们重新走入村部北面的水泥小路。伴随着路旁一声声“知了”“知了”的蝉鸣声,我在一颗颗树干上发现了蝉。此刻,它们虽然在树干上高声的唱歌,但其实它们生命中有99%的时间是在地下度过的。蝉在地下生长3-7年,有的甚至10多年后才会破土而出,爬到树上褪去外壳,变成有翅膀的蝉,在夏季的大自然中迎着骄阳大声鸣叫着寻找伴侣。它们在地下生长的那段时间是隐忍的、漫长的,那段时间里成就了我们儿时最喜欢玩的一项活动,那就是“探秘知了洞”。记忆拉回童年的暑假里,外婆会为我们准备一个秫秸编的小篮子,上面搭上一小块花布,娃儿们便撒欢儿似得奔向乡野中去捉知了去了。小雨后,乡村的小路土壤松软。我们用小树枝,或者干脆用手指在那一个个小黑洞中逐步探索,把洞口掏的再深一些大一些之后,那些藏于泥土中的知了便插翅难飞,落入我们的小泥手中。被掏出深洞的知了满身褐色,带着一身泥,六只小细腿无奈的挣扎几下后,便接受了“被俘”的现状。我们随后便“请君入瓮”,一边将一只只胜利的果实放入我们手中的小篮子里,盖上小花布,再去找寻另外一只小黑洞……童年中那些在乡野间度过的无忧无虑的日子,那些戏耍的片段,如同放电影一般时常出现在梦中。如今,我又回到乡村,触景生情、时而回想。
前一阶段,市木兰文化研究会的姐妹们来李腰村调研,给我带来了几盆墨兰。来的时候,那几盆墨兰全是抽着穗儿的花骨朵,如今已花开一半。那些浅咖色的花瓣儿散发着幽幽的清香,为我这间乡村的宿舍送来一丝雅致。宿舍里多了这几盆优雅的墨兰之后,我也在走访中留意到乡野间盛开着的一丛丛花儿。乡野间的花儿虽不及城里的花儿艳丽夺目,但也开得恬静低调、任性洒脱。群众家的菜园里,攀爬在架子上的丝瓜花、豆角花,路旁的芝麻花、黄花菜(晒干后就是我们常说的“金金菜”),这些花儿不仅好看,开花之后的果实便是制作各种美味的天然食材。还有村与村之间的路边,攀在树枝上的紫色夕颜花(小名儿叫喇叭花)开的娇小俏丽,玉米地旁的棉花也开出一颗颗清雅的粉色与白色的花儿,与之相对比的则是一颗颗昂首挺胸的向日葵,列队似得站立于路边,成为一道金灿灿的风景线……记得走访张园村时,我在几户脱贫户家的大门旁竟发现了城里也不多见的黄秋英、凤仙花儿和石蒜花儿。她们深藏于村庄的角落里,在砖墙的映衬下开的形态各异,她们不卑不亢的盛开于邻家的小院儿或田间地头,默默无闻的扮靓着乡村。假如你留意,她们竟会在不经意间让你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