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中国每周500字投资理财

张凡:向失败学习,不是件容易的事

2017-03-04  本文已影响96人  运营工匠

有些错误需要给予惩罚和责备,但有些错误实际上只是我们在做自己还没学会的事情时,应该预料到可能发生的自然失误。把这二者混淆,有时结果可是灾难性的。

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奋斗小青年去拜访一个老富翁,向老人讨教成功的秘密。老富翁说:“秘密就是正确的判断。”急切的小青年赶快把这句话抄在本子上,然后又把期待目光投向老人。

“那么怎么才能做出好的判断呢?”

老人要言不烦地吐出两个字:“经验。”

“那怎样才能得到经验呢?”

“错误的判断。”

其实,看看任何成功人士的生活经历,我们就能发现,他们的成功也都建立在失败的基础之上。如能安逸地从成功走向成功,我们当然求之不得,可惜这不是人生的本相。

唉,我这可真不像是在致欢迎词啊!伍迪·艾伦(Woody Allen)曾经说,他不想通过工作获得不朽;只有不死才是真不朽。对成功我们也怀有同样的看法:成功就该完美而没有失败。我们大都痛恨失败,也耗费巨大精力来提前安排,防止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经常发生的情况是,当别人失败了,我们禁不住加以指责而且避之唯恐不及,以免让我们沾上这失败的晦气。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失败是人生中最可怕的事情。被大部分美国人视为头号可怕之事,甚至比死亡和巨型蜘蛛更可怕的事情是公开演讲。当然,大家其实真正怕的是在大庭广众面前失败。品尝失败的滋味不好受,再让别人看见,那就更是雪上加霜。你是不是已经感到后颈上汗毛直立,一股火烧般的红潮涌上耳根了呢?

这是我们深切的直觉感受,与我们的天性紧密相关。但是,我们对待失败的看法,更加剧了这种感觉。因为我们总觉得,所谓失败总是有人在什么地方把什么事情做错了的结果。实际上,在我们可能没犯任何错误的情况下,失败也会不期而至:比如尝试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甚至是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情时,失败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是因为失败的滋味太不好受,于是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努力把失败从我们自己的生活中驱逐出去,甚至从我们生活的社会中驱逐出去。我们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来营造一个P.J.欧克鲁(P.J.O’Rourke)命名的所谓的“微风生活”:在这样的生活里,万物总是波澜不惊。小康阶层醉心于名牌大学的教育文凭;孩子们在被允许走到外界之前,实际上是被封闭在温暖的安乐窝中,即使有外出机会也一定在大人的重重保护之下。真有什么事情发生了——当然这是上帝不允许的——那必然要找别人兴师问罪。公司、专家、各种当家管事的人,能保证我们安然无恙。对这个时代的一个恰当比喻就是,这个国家是一个拆除了攀爬架的游乐场,只有欢乐,没有刺激。我们保护孩子不会坠入深潭,可是这样做,他们也难以攀上巅峰。

这是一个可怕的错误。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金融诈骗案——伯尼·麦道夫(Bernie Madoff)声名狼藉的庞氏骗局中的那些牺牲者所造成的错误。庞氏骗局的精妙之处在于,这是一个选择性的俱乐部,你得求人才能挤进去。这些人为什么要说着甜言蜜语往圈套里钻呢?不是因为回报率极高。事实上,和避险基金相比,回报率并不可观。吸引大家对庞氏骗局趋之若鹜的是,它给的回报特别保险。不论牛市熊市,不论衰退还是繁荣,每年分红12%。人们走进庞氏骗局,觉得自己发现了一个万分保险、稳赚不赔的好生意。

失败可能是陷阱,也可能是跳板,区别在于我们怎样来应对它。

说句事后诸葛亮的话,他们应该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与以往相比,经济形势更加瞬息万变,麦道夫怎么就能做到不管经济形势如何,每年都稳稳赚上相同的获利呢?让这些人入毂的是所谓的专家谬见:这种想法就是,虽然系统有风险,但我们依赖的专家足够精明也足够敬业,能够为我们避开这些风险。这真是一个给人温暖、让人安心的保险箱。其实哪里有无风险的投资策略这回事呢?生活里没有,经济世界更没有。麦道夫的牺牲者们最后发现,最危险的策略就是让你进入一个不可能失败之境。这样的失败一旦降临,就是天塌地陷的大灾难,因为你根本就没有任何防备。

我们那种敢于犯险、挫折后能迅速重整旗鼓的精神已经失落殆尽。曾经长期以来充当经济创新和成长引擎的新生企业,不像以前那样雨后春笋般地增加了劳动力市场对失业人员的吸纳能力下降。我们日渐僵化,难说眼中看到的光芒是来自隧道的尽头还是发向我们奔驰而来的列车。

对此,有一个比较好的应对之道。既然失败总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也就没有必要花那么大的精力非得让失败二字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相反,我们应该拥抱失败——当然是以充满智慧的方式。我们应该鼓励大家早失败、常失败——但务必要把这些失败当成学习的良机,而不是灭顶之灾。可惜,专家学者们不教如何应对失败。实际上,他们真应该关注一下这个课题。

要是真开这样一门课程的话,学校怎么来教学呢?我觉得首先要把游乐场里刺激的攀爬架先搬回来,让孩子们知晓,攀爬到高处的代价之一,就是偶尔可能发生的手臂骨折。不要努力装作事事都有正确答案。与其去徒劳地保护孩子免受失败的煎熬,不如鼓励他们去勇敢面对失败,越早越好,越经常越好。不管在运动队里、在教室中、在实验室里,都要帮助孩子们克服对失败的天然恐惧,要让他们知道失败是最好的学习途径,有时甚至是唯一的学习途径。

但这仅仅是一节入门课。我们都能直观地感觉到,这样做还远远不够,我们下一步要采取的措施才是最有价值的部分——那就是我们怎样才能帮助他们尽快从失败中站起来。鸟妈妈不能光是把雏鸟从巢中推出来,她需要把掉在地上的孩子衔回来,给孩子一个再次尝试的机会。

这意味着要早点发现错误,尽早改正错误;这也意味着,当误入歧途时,要早点迷途知返。这说起来容易,但是我们的脑子可并没有这样从善如流,所以转这么个弯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对钟情之事,曾经在思想上、情感上深深投入,所以面临改弦更张的时候,我们深感转变的艰难。这能部分解释通用汽车的转型为何进行得如此之难,也能解释当我们明知我们应该转身放手时,为什么还是身陷旧情难以自拔。

学会失败意味着要学会理解自己所犯的错误,因为不知道错在哪里,就极有可能错上加错。有些错误需要给予惩罚和责备,但有些错误实际上只是我们在做自己还没学会的事情时,应该预料到可能发生的自然失误。把这二者混淆,有时结果可是灾难性的。

最重要的是,学会应对失败就是要学会克服我们一有错误发生就开始责备别人或者自责的天性。其实宽容一些,才最有利于整个社会和我们自身从失败中学习。不要忘了这个:通过失败得到的信息太重要了,可不能装作什么都没发生而白白放弃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可取的态度是,他们认识到已经发生的失败,然后放下包袱,更坚定地追求一个更好的未来。要尽可能地把过去的失败看成“桥下的流水”,就像我的祖母所说的那样,过去的失败覆水难收,即使跳过栏杆,你也跳不进原来的水流。

这听起来很艰难。其实,难就难在这样一个情况:我们有着强烈的心理冲动来逃避失败、远离失败,如果实在难以避免,我们就要找出那些导致失败的“罪人”来,对他们进行责难和惩罚⋯⋯虽然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导致我们很难准确指出究竟谁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我们所经历的失败是我们人生岁月中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失败可能是陷阱,也可能是跳板,区别在于我们怎样来应对它。这里的“我们”,我指的既是你和我这样的个体,也包括我们的家人和我们的雇主们,甚至整个社会。有一个对个人适用的道理,对团队甚至整个世界同样适用:如果我们不能学会经历失败,我们就压根儿不能学会学习。而不学习,我们将一事无成。

延伸阅读

《逆转》

作 者:[美] 梅根·麦克阿德/著

明月/译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走出“舒适区”

坦率地讲,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经历过低谷期。是什么支撑我们走出低谷和迷茫的呢?为什么有些失败可以给人力量,而有些失败却让人一蹶不振呢?

梅根·麦克阿德指出,因为惧怕失败,我们总是让自己躲在“舒适区”,对坏消息躲之不及,对冒险十分抵触。这对孩子们、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公司以及我们的国家来说,都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麦克阿德从自己惨败的经历谈起,为我们轻松道来事实的真相,揭露那些有悖常理的生活规则。在本书中,你会了解到,如何克服创业过程中的种种挫折?为什么说那些失业后重获成功的人并非天赋异禀?怎样完成艰难的事情?⋯⋯有趣、睿智、坦诚、充满观察力⋯⋯本书将改变你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