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向共和》中看不尊重趋势的后果
看《走向共和》,里面讽刺的官僚气还是挺有意思的。
1.张之洞建汉阳铁厂,按理,应该先验铁矿石成份,再选择购置炼铁高炉。但他没这么做,他坚信中国地大物博,不需要这么繁复的步骤,有什么高炉就能练什么矿石。于是“做了个令所有爱国者扬眉吐气的决定”――不验矿石,直接购置高炉。后来因为高炉无法有效去掉铁矿石的磷成份,练出的铁质量不达标,自然卖不出去,一味地投入成本而没有产值,资金便很自然地周转不通了。同时,为了让百姓朝廷看见自己的汉阳铁厂,他将厂址选在了居民区,又加大了铁矿石的运输成本。张对此亦无多大悔意。
2.李鸿章找洋人借钱,明明是自己求人办事,却也要“召见大家”。说好的时间,就算提前到了,也不会走进去,直到准准确确的九十三刻,下人喊一句“中堂大人到”,这才迈着坚定而缓慢的步伐进入厅中。其间,有人想和他握手,他装作看不见,让下人为自己取下外衣挂饰,这才转过身来面对大家,吩咐道:“坐吧。”
看这部剧,发现慈禧没想象中那么可恶,就是一个贪图享乐爱听好话极度强势(权力惯性)的老太太,李鸿章也并非只做贪污受贿的勾当,他对“北洋水师”,还是上了心的。光绪也没那么懦弱,只是“孝顺”得过了头而已。李鸿章对盛宣怀道:“朝中之事,不过是斡旋二字而已。”一句话,就将官场上老油条的形象写出来了。
清朝的衰落是必然,我觉得这和慈禧没关系,慈禧只不过添了一把柴而已。在科举制的时代,上升渠道就只有念好八股文,然后当官(对照公务员申论,也是一个道理)。所以很多人都会把精力放在读八股文上面,不读傻已经是万幸了,哪里还谈得上去发展科学技术。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清朝的衰落是历史累积的结果,这个朝代本身没错,只是他没赶上世界历史进程。如果把古代社会发展看成一种力,这个力的惯性是很强大的。这个力造就繁荣,也造成衰落,不能在繁荣的时候赞美他,在衰落的时候讽刺他,这样做和墙头草是没区别的。
古语说得真好,“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里的“我”,应该指发展趋势。趋势大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