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一个好孩子
课间跑完步,我和杨老师在水池边洗手,一群孩子闹嚷嚷地跑过来,一连串地叫着:“老师好!”面对这样的情况,我都是礼貌性地微笑、点头,应声:“你们好!”做过了这一串动作,大家就各干各事。
我洗完手要走,却听见杨老师跟孩子们说:“跑得热不热?好,洗吧,洗干净点!”
我看见孩子们开心的笑脸,心想杨老师对孩子们真有耐心,还和他们多说说那么多。于是,这一场景就过去了,我并不曾在意。
我读《窗边的小豆豆》,看到小林宗作校长总是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他的这句话,不是因为小豆豆好到无可挑剔,而是鼓励和引导,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期望效应”。
小豆豆做过许多“出格”的事:开晨会的时候,把头发分成两个辫子,再从两个胳肢窝里伸出来,用胳膊夹住给大家看,扰乱秩序;值日的时候,把电车教室地板上的盖子下面扔满垃圾;从早晨开始,单手抓住单杠挂在那里当“牛肉”;跳到盖着厕所掏口的报纸上而掉进粪池;把大粪全掏出来找自己掉进厕所的钱包……碰到这样一个孩子,你会怎么办呢?劈头盖脸的训斥、责问?和书中所说的“抱怨和担心”?我想我大概就是这简单粗暴的处理。而校长先生只是这一句“你真是个好孩子”,一有机会就对孩子说。当这句话无数次传入孩子的耳朵,孩子从心理上认同了,就会以一个好孩子的标准去要求自己,不会再做错事,即使做了也知道悔改。
书中的事例让我想起了开头所说身边的事例。我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归结为“柔语”的力量。有的时候,大声斥责,比不过一句柔声细语。
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除了上课,我们与学生的交流就是在他们犯错误的时候。那时,我们怒火中烧;而他们,或者胆战心惊,或者满不在乎甚至抵触。这样的交流能产生什么效果呢?只能是这个错误摁住了,下个错误又冒出来了。要想让他们不再犯错,必须靠他们自己的觉悟。这需要来自心灵的力量。
杨老师作为上一任老校长,与学生面对面近距离交流的机会不是很多,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才珍惜每一次和学生的碰面,亲切地多说几句?对学生来说,能够和老师说几句话,也许就获得了心灵的愉快体验,就能产生亲近感,信任感。当学生与你足够亲近、信任时,你与他讲的道理他都能接受,你对他的要求他也会努力去做。
小林校长用一句鼓舞的话鞭策着小豆豆努力去做一个好孩子,杨老师用家常的对话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些柔和的话语悄悄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让他们在不知不觉间就向着师长期望的路上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