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随笔精选录茶.生活散文

小寒,茶事杂感

2019-01-05  本文已影响5人  耕而陶_茶
小寒,茶事杂感

  小寒,赏梅。梅花树下,瀹一泡武夷四大名丛之一的正岩水金龟。那位朋友问了,梅花树下怎么就想起喝水金龟了呢?因为呀,水金龟的特点就是汤水中蕴含着一种特殊的品种香--梅花香。汤滑水细,水香交融,饮过齿颊生香。这种梅韵的品种香令人着迷,一饮难忘。

小寒,茶事杂感

  品着茶汤,思绪自然关联到了茶。

  您看,咱们中国汉字是怎么书写“茶”字的,茶,是人,处在草木之间,汉字多么生动形象啊!体现了,茶,是人类面对自然的态度。

小寒,茶事杂感

  茶有仟百味,适口方为佳。其实这句简单的口头禅跟茶道暗合。什么是道?老子的《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家想,是不是越往回推演就会越接近道呀,三,二,一,道!所以,致简方近道!

自古茶人都是重德、贵真的。咱们的那些个先人们,在与茶打交道的过程中,通过对茶的认识,把茶的一些自然本质融入到了自己的生活当中,又延伸到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影响了人的品格及境界,进而形成了饮茶文化的精神所在。茶圣陆羽著《茶经》,其中提出“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正是反映了这种精神所在。

时下不健康的饮茶文化已经在空中飘着很久了,大湿横行,玄而又玄,就差每个人发个蒲团去念经了。这是不对的。应该言之有物,应该掷地有声。

出于商业目的,夸大饮茶的功效而忽视饮茶健康,这是对茶文化的背离跟亵渎。许多人饮茶没有节制,已经过量,过量是非常有害的。

小寒,茶事杂感

  说实在的,大家品茶呢,追求的是有质量的生活。美景本无主,闲者才是主人。有闲是一方面,但它也没有自己的身体重要。茶是一把双刃剑,茶能养人,也能伤人,要明白去害存用的道理。所以要学会选择茶,分辨茶;要养成喝好茶、喝淡茶、不喝烫茶的习惯。避开茶不好的一面,利用它好的一面,掌握好度跟量,化害为利,让它更好的滋养我们的身体。在前些天我写过的一篇小文《再谈茶的“寒性”到底是什么?》里,已经聊到了每天饮茶的干茶总量最好不超过12.5克,望牢记。

小寒,茶事杂感

  在唐代有一位常伯熊,他可称得上是咱们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茶艺表演艺术家,是现代茶艺师的祖师爷。现在我们所看到《茶经》中有关煮茶、饮茶的篇幅,很可能是陆羽汲取了常伯熊的“广润色”而完成的。

  在唐.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里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为请之。伯熊着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啜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之。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人。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茶博士。”陆羽的表演不如常伯熊,故“李公心鄙之”。后“伯熊饮茶过度,遂患风,晚节亦不劝人多饮也。”虽是茶艺大师,由于缺乏对茶性及饮茶量的把握,常伯熊终病于饮茶过量,不免令人唏嘘。

小寒,茶事杂感

  再看看明朝的李时珍在自己的晚年是如何警戒后人饮茶的。李时珍说自己“时珍早年气盛,每饮新茗必致数碗,轻汗发而肌骨清爽,觉痛快;中年胃气稍损,饮之即觉为害,不痞闷呕恶,即腹冷洞泄。故备述诸说,以警同好焉。”

  我也以这句“以警同好焉”结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