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的余生人间送小温引发深思的美文

你有自己看待事物的坐标系吗?——读《哲学任意门》

2020-04-18  本文已影响0人  困住风的气球

桌子上放了一盒烟。需要看到的人据此写三千字。

医学家会写尼古丁含量,吸烟的人肺癌发病率是不吸烟人的多少倍……

经济学家会写烟草是国家税收大户,烟草走私对经济的影响……

搞美术设计的会写色彩、标识的个性创意……

那么,如果是你来写呢?

“你有自己看待事物的坐标系吗?”

这是柴静在《看见》里写的一个小故事,发问的是陈虻,局促不安的是刚进央视的柴静。

其实我们每天都会产生很多絮絮叨叨的思考,疫情爆发时关于生死的命题,琐碎日子里关于生活的本质,工作瓶颈中关于坚持的意义……

可是没有一个合适的思考坐标系,很容易变得“思而不学则殆”,成为胡思乱想。

笔者试读了湖南人民出版社即将推出的由英国哲学家爱伦·斯蒂芬所作的《哲学任意门》,一本可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的哲学小史,能轻松有趣地建立起生活与哲学的连接,建立起思考问题的哲学坐标系。

01 读点哲学,能多一个角度看世界

2019年奥斯卡大热门电影《小丑》上映,大多数人看完可能就只会用两个字评价:好看。

别人要问,到底怎么好?你能回答的,很可能是,反正就是好,你自己去看吧。

如果读过一点哲学,可能回答就会有所不同。

比如,你可以从现代主义的角度来分析电影的背景。现代工业的兴起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远,孤僻、冷漠,社会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所以使得Arthur在变为小丑之前处处碰壁甚至遭社会遗弃。

比如,你可以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小丑的抉择。世界的本质是混乱的,所有的秩序都是假象。黑格尔是辩证法告诉我们,一旦有矛盾产生,就应该有新的力量出现来消除这种矛盾,所以小丑的转变可能证明了生活真正的意义,就是这种荒诞本身。

再比如,你还可以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来分析电影的结局。Arthur枪杀了Murray这种后现代主义的行为,是对现代性看似客观的“理性”釜底抽薪似的批判和解构,充满了怀疑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色彩,用混乱和荒诞去消除现代主义产生的种种矛盾。

一样的票价,一样的两小时,却会有不一样的思维和产出。

多一个解读世界的角度,看问题自然更全面。

02 既然是任意门,不妨随意一点更好

任意门,也叫初期型随意门(日语:初期型どこでもドア),又名蒸汽任意门、奇特门、如意门,制作者为哈特曼博士。

使用方法是:“只要心里想着要去的地方,然后打开此门之后可以到达使用者想去的任何地方”。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空间局限性和时间限制,对任意门来说,245光年以外的,以及没有被输入任意门地图上的地方是到不了的。

——以上科普来自哆啦A梦剧场版《大雄的秘密道具博物馆》。

《哲学任意门》旨在梳理哲学史,但作者自己也说,这绝不是像伯特兰·罗素那样卷帙浩繁长达800页的《西方哲学史》。只是挑选了哲学史上思想大家的39句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至理名言,将浓缩的哲思精华稍作展开,呈现了这些西方和东方一流伟大思想家的哲学思想和观念,还有他们如何努力理解并分析他们各自的世界。

全书一共有五辑话题,分别是论快乐、论宗教与信仰、论理性与经验、论生死、论人与社会,这些几乎每位思想家都会涉及的终极命题。在每一个话题下,都是从一位哲人的一句至理名言引入,然后介绍其为理解这个世界所作的努力和对这一话题的贡献。

比如在论宗教与信仰这一辑,马克·吐温先跳出来说:“信仰就是相信某件你明知是不真实的实物”,质疑神的存在。尼采马上砸了实锤:“上帝死了!上帝一直死着!而且是我们杀死了祂”,并埋下了自由人文主义的种子。伏尔泰则接着说:“如果神不存在,就有必要发明祂”,极力倡导言论自由。马克思马上提出了异议:“宗教是受压迫者的叹息,是人民的鸦片”,全世界无产阶级应该联合起来,接下来就不用我再介绍了。

每一辑、每个段落,都是先哲们思想最凝练的表达,仿佛由作者搭起一场场辩论台,人类文明长河里最杰出的几颗善于思考的大脑,在模糊了时间与空间的地方,恣意地展开辩论。

这本书适合放在口袋里或者枕头边,随手翻开某一页,读一读引言和解释,开启哲学的任意门,和千百年前的先哲们隔空聊聊天,然后能在这种刺激下稍微反省一会儿,也许就能建立一套最适合自己的生活哲学甚至生命哲学的坐标系。

03 关于未来的一点思考

波特兰·罗素说:“给哲学下个清楚的定义,是很困难的,甚至是几乎不可能的事”。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哲学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提出问题

比如最基本也是最难回答的,保安大叔三连问:“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或者换个问法:“我们一开始是怎么想到这些重大观念的呢?”可见不管喜欢不喜欢,哲学无处不在。它一路从人类的轴心时代走来,绵延了两千五百多年,却在进入21世纪后变得语焉不详,或者说是淹没在了比过去更难以参透的语言形式里。

过去的哲学能够成为政治主义,能够掀起风起云涌的运动,能够成为影响亿万人命运的指南。但现在,随着网络的兴起,观念的交换变得迅捷也来不及沉淀。所以,哲学的未来是什么?

十七与十八世纪,理性时代导致所强调重点的转移,将哲学性思维从神学中分开,专注于探究可观察的世界。但现在,人们在量子力学研究中发现,世界因观察者而存在。就像波特兰·罗素还说过,“哲学横跨科学与神学两个领域”,他们很可能在哲学的层面,又将合二为一。

世界在加速变得不确定。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里预测,不久的将来,“算法与数据”将成为新的宗教,人文主义彻底瓦解,小部分人成神、大部分人被人工智能无情替代。到那时,人类文明还如何续存?

不说远处,就说眼前。像前几年柴静自制的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像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像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气候,一个个问题已经让人们焦头烂额。其实留给人类思考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三体》里有一句让人振聋发聩的话:愚昧和无知不是生存的最大障碍,傲慢才是。如果将哲学的思考作为审视现状、凝望未来的坐标,那么保有哲学思考本身的益处,是起码能让我们依然保有一丝试图自救的谦逊。

我们之间的距离,只差着一个公众号:古道常。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