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学习核心论证

先验自我论证:对认知的理性考察

2018-10-28  本文已影响898人  傅天行

@摩诃阿伽罗 :觉知靠的是心识,眼睛和女人接触,直接就观察到了,需要什么不变的主体?没有观智太难沟通了。

这一段话是非常典型的经验主义的错误,也是坚持经验主义的乔达摩的错误教导而导致佛教徒们产生的严重错误认识,佛教的无我理论正是来源于此。

感官(心识)和不同客体的接触而产生了不同的感知经验,似乎不需要一直存在着的具有同一性的不变主体。按照乔达摩以及上座部佛教的理论,每个时刻都是不同的心识(能缘)和不同的客体(所缘)的因缘和合而产生了认知经验,心识总共六种,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这些心识都是经验性的,它们和身体构成了我们感知的经验自我,即佛教所说的五蕴。经验自我是没有前后同一性的,不同时刻的意识状态并不一样,但是问题在于,如果没有具有同一性的观察主体,经验上杂多的现象是如何获得综合统一而产生了包含整体性认知和同一性认知的宏观认知经验的?

我们是如何观察到眼前出现的一位漂亮美女的曼妙身姿并始终认为是同一个我在观察,我们是如何观察到同一只箭在空中飞行并射中目标?这是我们必须要深入思考也非常重要的问题。看似简单的现象背后却隐藏着很深的奥秘。那只飞行的箭是否在运动而导致的芝诺悖论困扰了2000多年来的哲学家,至今也没有令人满意的解答。运动涉及的问题更为复杂,对于运动和芝诺悖论的问题我也有全新的革命性解释,但是本文将聚焦于对主体和客体同一性以及认知过程的思考上来。

一、对认知过程的深入理性分析

让我们理性的考察分析整个认知过程。有一个关键点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我们没有任何可能一次性的观察到美女,尽管看起来我们似乎是一眼看到了美女,但实际上对美女的观察,是多次分立性的前后相继的观察行为组合起来的。分立的意思是单个单个的,不同的原子是分立的,不同的豆子也是分立的,而水则是连续的,分立性也可以称为离散性或者非连续性。T1时刻我观察到了美女漂亮的脸蛋儿,T2时刻我观察到了美女丰满的胸部,T3时刻观察到了美女高挑的大腿,然后我产生一系列丰富的思维联想并伴随身体的某些变化,整个过程很简单但是却涉及一系列的认知难题以及心物关系的哲学难题,要真正的详细分析整个过程必须要涉及物理学、数学、神经科学以及哲学等领域的知识,并且还涉及到极难的时空问题。为了简化问题,我将这个问题涉及的一些神经科学的细节问题先悬置,只聚焦于涉及时空问题和同一性问题的细节过程。对美女的观察顺序只是假设,有人可能先看到了胸,或者大腿,或者脸蛋儿,这和不同人的意向性特征有关,但无论如何,我们都绝不可能一次性的获得对整体美女的观察。由于观察过程非常的快速,所以我们以为是一次性的观察到了整个美女。真正严格的一次观察,实际上必定是普朗克时间上完成的,普朗克时间是物理学上最短的不可分时间单位,根据普朗克时间的计算,我们一秒钟进行了大约10的43次方的微小观察。每一个普朗克时间上产生一次观察认知经验,相当于构成美女这张完整认知画面的一个认知像素。

我们并不是只看到了美女这个整体,实际上我们观察到美女的脸蛋儿、胸部还有大腿等等组成部分,这些不同的组成部分构成了美女的整体,我们强烈认为这些不同的身体器官也属于“同一”美女,而不是缺乏整体统一性的杂多身体器官。假如仅仅依靠经验性认识,那么我们只能观察到没有任何整体统一基础的各种局部现象,这些局部现象属于同一整体的认识以及这个整体在不同时刻具有同一性,实际上是我们的思维对被观察客体的理性的综合认知判断,这个认知判断显然不是来自于经验而必定是先验认识。美女在跳舞,我们是先有了对美女的同一性的认知,这个同一性的认知先于经验,并对其后的经验认识产生了关联性影响,让我们认知到是同一个美女在跳舞,而并非不同时刻的不同美女在跳舞,而佛教无常无我理论却会导致这种荒谬的认识,因为它是彻底的否定同一性的。经验上显然我们只能观察到美女局部的不同身体器官(包含空间性的不同局部现象),以及不同时刻的美女的不同状态(包含时间性的不同局部现象),经验上显然没有绝对的同一性,也没有整体性,只有杂多的不同时空位置上的不同经验现象,它们都是分立性的生灭。过去的现象已经消失,未来的现象还没有出现,只有当下现象的呈现。每个时刻,无论观察者还是被观察对象都是前后相异。同一性以及建立在同一性基础上的自我主体以及被观察客体,似乎只是认知错觉。佛教把这个过程称为“异阴相续”,彻底否认同一性的存在。

乔达摩的原始佛教以及上座部佛教并不承认有五蕴名色之外的本体性心识,后期的大乘佛教为了修补乔达摩的理论漏洞而假冒佛陀名义发明出的阿赖耶识和如来藏理论这里不在讨论范围之内。按照乔达摩本人和上座部佛教的五蕴心识理论,每个时刻只有经验性的生灭无常的心识,那么这里产生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是如何观察到这个完整美女的?T1时刻,心识A1观察到了美女的脸蛋;T2时刻,心识A2观察到了美女的胸部;T3时刻,心识A3观察到了美女的大腿。不同时刻的心识是不同的,没有同一性,这是佛教认为无常和无我的理论基础,它也可以被“实证”所验证,佛教毗婆舍那禅修所产生的经验实证确实如此。按照佛教所说的无常以及我们的日常经验,过去的现象已经消失,未来的现象还没有生起,而只有当下呈现出的现象。时空和现象的分立性特征并结合过去和当下不可能并存的特性,将必然导致前一个时刻获得的认知信息根本无法传递到当下时刻。那么在T3时刻,显然T1时刻和T2时刻观察到脸蛋以及胸部的影像都消失了,只有T3时刻的大腿。实际上大腿都是多个时刻拼合出来的一个整体影像,严格的来说,每个时刻实际上只有普朗克尺度上的极其微小的微观认知经验,那才是认知的最基本像素,而我们的整体认知是这些微观认知像素的拼合

如果分立性的现象无常成立,那么非常显然的是,我们只能在不同时刻观察到不同的微观的局部现象,没有任何可能观察到宏观的整体现象。在对美女的观察过程当中,T1时刻只有脸的影像,此时T2时刻胸的影像还没有产生;T2时刻只有胸的影像,T1时刻的脸的影像已经灭去。T3时刻只有腿的影像,T2和T1时刻的胸和脸也都消失掉了,分立性的时空特征决定了不同时刻的心识都是各自不同的,而绝不是持续存在的同一心识获得不同时刻的认知经验材料,根据这个我们将只能观察到破碎的局部,要么是脸,要么是胸,要么是腿,而不可能观察到整体的美女。由于作为观察主体的心识在每个时刻都是不同的,那么根据严格的经验主义,自我的同一性认知是不应该有的,经验客体是破碎分裂的,经验主体也是破碎分裂的。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同一性以及整体性的先验认识,而只相信纯粹的经验性认识,他的认知将是无比混乱的,他将只会有破碎分裂的局部客体认知以及破碎分裂的自我主体认知,每个时刻都是不同的自我,每个自我只能认知到当前的局域微观现象,这近似于精神分裂。甚至连普遍必然性的因果关系都无法建立起来,因为严格的按照经验主义的如实观察,不同事件之间的因缘关系只能是杂多的经验现象重复性刺激心识而产生的主观联想。事件A和事件B的因果关系是根本不可能根据经验观察而理性得出的,你之所以认为事件A和事件B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不过是因为它们前后相继的发生而已。根据经验观察,我们根本无法断定太阳照射和石头发热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我们也无法断定看到美女和喜欢美女之间有因果关系,时空上只是有先后发生的不同事件,但是不能在A事件当中看到导致B事件的结果,也不能在B事件当中看到导致它发生的A原因。犹如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所言,"经验只告诉我们一个事件怎样恒常跟随另一个事件,并没有向我们指出将它们联结在一起,使它们不可分割的秘密联系。(休谟《人类理智研究》p54)"休谟据此对普遍必然性的因果律做出了断然有力的否定,导致了极端的怀疑论,这实际上也意味着建立在经验观察基础上的现象缘生现象的佛教缘起论也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所有必然性因果关系都不能成立,连建立在因果律基础上的科学大厦都失去了地基,这些显然是非常荒唐的。然而这却是佛教式无常无我导致的逻辑上的必然结果,也是分立性的时空导致的必然结果。

二、先验自我的必然存在

为什么我们观察到了整体的宏观现象呢,而且我们还认为我们观察到的脸蛋儿,胸部和大腿是属于整体性的同一美女的不同部分,这个美女即便有位移,即便出现在不同时刻的不同位置,但是我们依然还认为她是同一美女的不同时刻的因缘呈现,同时我们还认为作为观察者的自我也是具有同一性的,是同一观察主体观察到了同一美女。只要有同一性,那么就意味着佛法的无常和无我是无法成立的。无常是对同一性的根本否定,无常否认了持存,而持存必须要在同一的基础上,没有同一性也必定无我,所以佛教阿含经说:“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所。”

我们感知到的整体的宏观的观察印象是怎么来的?对客体的同一性的判断以及主体的同一性的认识又是怎么来的?难道这些仅仅是错觉吗?不,这不是错觉,实际上这正是自我主体的智慧之处。分立的物理时空之内必定只有分立性的经验自我和经验对象,而每个时刻只有当下分立的单一现象,经验客体是单一的,经验主体也是单一的,每个时刻上的单一经验主体只能面对当下时刻的单一经验客体,无法一对多,无法跨时空,时空内的经验主体根本没有可能对不同时刻获得的感性经验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可是又必须要有一个这样的主体,那么这个主体只能在分立的物理时空之外。时空之外必须要有一个具有同一性的先验自我对杂多的感性经验材料进行统觉,才能产生有同一性的整体认知经验,才能判断出是同一只箭在飞行。然而如果物质客体在时空之内,意识主体在时空之外,如此是不可能形成相互作用的,没有相互作用就不可能实现信息获取。先验主体假如进入了时空之内,则必定还被分立性时空所限制而导致无法完成统合。要使得主体和客体能够发生相互作用,那么客体必须也要在时空之外,这个客体称为先验客体,它实际正是康德所说的物自体。是先验主体和先验客体发生相互作用,才能产生信息认知。这个先验客体有个非常准确的对应,它就是量子物理所说的波函数,波函数所描述的量子叠加态恰好正是物理时空之外的。在没有被观察测量以前,电子是并没有出现在物理时空上的,我们只能根据薛定谔方程计算出它出现的概率,是先验主体对先验客体执行了确定性的信息获取,导致了先验客体坍缩为经验客体,也导致先验主体坍缩为经验主体,从而获得了认知。然后经验客体和经验主体再次转化为时空外的先验客体和先验主体,如此不断的循环,这样就打通了本体和现象,此岸(时空内)和彼岸(时空外)的关系,避免了它们的二元割裂。在康德哲学里面,知性的统觉正是先验自我的功能,这里的知性近似于理性,只不过康德做了更细致的划分,然而康德还不足够细致,在杂多的经验材料形成之前,实际上先验自我已经参与了进来,是它对先验客体(波函数)执行了信息获取。

观察主体内在的同一性认知以及整体性认知实际上是时空外的先验自我对主体自身以及先验客体(抽象的物质波函数)的智性直观。对先验主体的智性直观产生同一自我主体的认知,对先验客体的智性直观产生同一观察客体的认知,这种智性直观类似一种直觉。称呼为智性是因为它包含着理性的智慧成分,称呼为直观是因为它是一种对先验本体的直接洞察。康德错误认为智性直观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拥有的能力,具有无限性的上帝才有这种能力,因而刺激感官形成现象的物自体是永远不可知的,这造成了主客分裂,本体和现象分裂以及理性的严重被禁锢,造成了不可知论,这是康德哲学的最严重漏洞。这个漏洞因为我所论证出的先验自我必然具有的无限性、叠加性特征和全时空属性特征(参考意识波粒二象的系列论证文章),并且结合主客一体、心物一体,思维和存在一体的自否定辩证法以及波函数的数学实在性的认知,获得了彻底的解决。物自体实际正是抽象的波函数,而具有全时空属性的波函数是数学实在,它和具有全时空属性的先验自我是叠加为一体的。

智性直观获得的范畴认知是先验自我长期进化而产生的,经过长久的进化,这些范畴认知已经先天的内含于意识之中了,进化绝不仅仅是时空内的经验自我的进化,也伴随着时空外的先验自我的进化,而且后者更加根本。同一性、差异性、连续性、离散性、整体性和因果性等等范畴,都是先验自我因为认识进化而形成的先验性认知范畴,被牢牢的固定于意识之中。康德所说的先验自我的知性十二范畴都是因此而形成的,但是康德并未认识到这些范畴是先验自我经过自身的进化才形成的,并且这些范畴实际上也是最根本的波性和粒性的哲学范畴的衍生。我所说的波性和粒性绝不是一种物理性质,而是最根本的哲学性质,类似于阴阳,也比阴阳更加精确。

所以先验自我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祂必须在分立的四维物理时空之外完成统觉,也正是先验自我内在的关于时空的先天直观形式才赋予了经验对象的时空性特征。这种时空的感性先天直观形式并非是康德所说的先验自我的凭空而有,而其实是先验本体内在的客观性时空结构,是波函数的几何性集合特征以及波函数的连续性演化和非连续性坍缩而产生的。波函数的几何性集合特征和叠加特征是连续性数学空间的来源,波函数的连续性演化是数学时间的来源,波函数的非连续性坍缩则是离散分立性的物理空间和物理时间的来源,意识在两种时空当中执行了关键性的推动和转化作用。而必然性的因果律的真正来源也并非是康德所说的先验自我的知性范畴,更不是物理时空内的经验对象,而是先验本体(包括波函数)自身的决定性演化和不同先验本体之间的叠加纠缠关系,先验自我因为波性特征而具有的全时空普遍性并且能够对先验客体进行直观,才能产生因果律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认识,这才是远超康德的对因果律的彻底完整重建,休谟因果难题被彻底解决,极端经验主义的聒噪从此可以休矣。

具有同一性并且具有跨时空功能和统觉功能的先验自我,实际上就是我说的波性意识,正是波性意识自身就有同一性,连续性以及统觉功能,所以才产生了同一性的先验认识并且可以对杂多的经验现象进行综合统一而产生宏观的整体认知经验。时空内不同时刻生起的不同心识,我们经验感知到的所有意识状态,都是同一先验的波性意识在不同时刻的不同坍缩和不同呈现。同样,我们观察到的同一的经验客体的不同状态,实际上也是同一个先验客体(物质波函数)在不同时刻的不同坍缩。电子在时空上不同时刻呈现出的不同状态(经典本征态)是时空之外的同一电子的量子叠加态的不同坍缩。同一性和因果性的认知,并非从杂多的经验对象当中获得的,而是时空外的先验自我借助于智性直观而对先验主体和先验客体的洞见。这里的时空之外,实际上是分立性的物理时空之外,而先验主体和先验客体则是处于抽象的连续性数学时空之内。无论是先验主体和先验客体,都是全时空属性的,它内在就包含了整个时空。这一点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但却又是逻辑的必然,理解了波函数整体上的全时空属性特征,也将会更深入的理解这一点。人们之所以难以理解先验自我以及本体的全时空属性特征,正是因为经验自我的认知总是倾向局域时空和还原论特征的,我们经验观察到的任何事物以及自我本身,都是局域时空的局域现象。经验现象对先验本体的遮蔽导致我们难以从整体论的角度去理解时空、存在以及自我本身,这一点即便是提出并可以准确计算波函数的物理学家们都难以达到,经验主义倾向导致的思维障碍极大的限制了我们的认知。而一旦获得了认知突破,那么新认识就会越来越牢固的刻在思维底层而一代传一代,这正是先验自我的先验进化。

三、先验自我的几个重要功能

对逻辑规律和数学实在的认识以及运用都是先验自我的功能,先验自我处于四维物理时空之外,却又处于抽象的无穷维的数学时空之内,可以非常好的解决数学实在的认识论难题,尽管自柏拉图以来很多大哲学家和大数学家坚持数学对象的实在性,认为数学是发现而不是发明,但是却难以合理解释处在四维时空内的自我如何能认识必定是时空之外的数学对象,而我所说的二象性的时空观和二象性的自我观则可以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因而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自发能动性的自由意志同样也是先验自我的功能,自由意志是先验自我的海森堡抉择,是自发的做出选择决定,比如选择让哪一个先验客体(波函数)坍缩,波函数的薛定谔演化是决定性的,波函数随机坍缩而选择出一个具体的本征态,这个被称为狄拉克抉择,宇宙是薛定谔演化、海森堡抉择和狄拉克抉择的完美结合。决定性、随机性和自由意志为宇宙提供了秩序、活力以及创造性。也正是因为有同一性的自我主体,自由才是可能的,而佛教否认主体同一性和独立性的缘起论是不可能承认自由意志的存在的,否则也一定会产生逻辑矛盾,但是不承认自由意志,那么解脱却又变成了宿命或者随机的因缘,这又面临尴尬的矛盾。佛教否认同一自我主体的无我理论,使得其陷入种种严重的难以解决的矛盾,也造成佛教的各种派别分立并让很多信徒陷入了混乱迷思,只能依靠非理性的崇拜来支撑他们的信仰。

由于先验自我(波性意识)具有跨时空的非定域性、叠加性、无限性和全时空的遍在性等等诸多特征,所以它是产生宗教神秘体验包括佛教涅槃经验的根本原因,也是心灵感应等超心理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更是人类宗教意识、神灵意识和解脱意识的根本来源,也是哲学家探求普遍性本原的形而上冲动的根本来源。但是宗教神秘体验无论怎么殊胜,它们都不代表解脱的必然,只不过是对时空外的先验自我以及万物本体的扭曲认知而已。乔达摩体验了五蕴灭尽的涅槃,但是却没有认识到那根本不是真正的涅槃,更没有认识到它是产生现象的根源所在。后期的大乘佛教为了弥补乔达摩的理论漏洞而不得不创造出阿赖耶识和如来藏,把它们作为现象的所依,可是这又越来越接近梵我论以至于难以区分,最终被婆罗门教彻底同化吸收掉也是必然的结果。

四、先验自我和经验自我的辩证统一

对事物的认知过程必须是感性和理性的综合统一,是经验自我(获得感性经验材料)和先验自我(进行知性统觉和理性判断)的综合统一。时空外的先验自我对先验客体(物质波函数)的信息捕捉,经过自否定(坍缩)而转化为时空内的经验自我,获得了对客体确定性的感性认知经验,而经验自我又再次自否定为时空外的先验自我,由先验自我对感性认知材料进行综合统一,在此基础上产生进一步的理性思维判断。自否定是伟大哲学家黑格尔的思维洞见,它类似于衔尾蛇自己咬自己,取消了自身但是又革新了自身,从而获得了超越性和对自我的更深认知,犹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可惜黑格尔的时代量子物理尚未出现,使得他无法知道波函数的坍缩和他所说的自否定具有高度的对应并且包含着更准确深入的细节尤其是全域性的时空相变转换,而物理学家们却无法从哲学角度理解波函数坍缩的自否定深意。借助于自否定的辩证运动过程以及主体已经建立起的先验范畴(包括同一性,连续性,因果性,整体性等等),主体获得了对客体的认知,获得了对自身的认知。经验自我实际正是我说的非连续的粒性意识,而先验自我则是连续性的波性意识,二者是不可或缺的,是同一自我的两种不同存在形式,这是互补性。他们的互相转化,也正是建立在同一性的基础上,而性质的对立则是互斥性。互斥互补合起来正是心物波粒二象的根本性质,也是辩证法的核心所在。

先验自我的全时空的普遍性以及和物质波函数的叠加一体,还有波函数决定性演化的必然性,使得我们能够直观到因果律和真理性知识的普遍必然性,这种普遍必然性的获得也不是康德所说的先验固有,而是感性和理性不断的认知深化,不断的自我反思纠错才能获得的,这体现了经验观察的重要作用,也体现了先验理性和直觉的重要作用,避免了以往先验论的独断倾向,也避免了经验论的怀疑主义和康德式的不可知论。对经验现象的观察不可能获得普遍必然的真理性知识,只能有或然性的结论。佛教说一切现象必定无常,这个不过是想当然的独断。因为包括乔达摩在内的任何人都不可能获得对时空上无穷现象的实际观察,观察到再多的白天鹅也不代表天鹅肯定是白的,也许还有黑天鹅的存在,只是还没有被观察到而已。同样,观察到再多的现象是无常的,也不代表一切现象必然是无常的。上座部佛教的帕奥禅师还因此而搞出了一套很愚笨荒唐的禅修方法,这种禅修方法主张禅修者必须要观察过去世的名色,必须要观察他人的名色,才能实证一切名色的无常,可是怎么可能观察到无穷过去世和未来世以及所有众生的名色呢。所有经验主义的观察都是一种不完全归纳,借助于不完全归纳,我们绝不可能得出普遍必然性的真理认识。

由于有先验本体的必定存在,并且经验现象是先验本体的非连续性坍缩,这将意味着所有的经验现象必然都是分立性的无常,一切现象的必定无常轻松被解决。现象不仅仅有无常(变化)的一面,其实也有常(不变)的一面,现象实际是常和无常的辩证统一。当我们说一个事物在变化的时候,其实已经承认了是同一事物的变化,“同一”本身正是不变性,这种同一性本质是连续性的先验本体的内在同一性。经验性的物质客体,比如一个电子,虽然它在现象上是生灭跃迁的无常,然而它的本体,即电子的波函数(量子叠加态)却是始终保持自身同一的,并且具有全时间的特征,这意味着整体存在形式的连续不变性。波函数在全空间的概率积分是1并一直保持概率守恒也是一种深刻的不变性,它是波函数能够保持自身个体性的关键。局域时空上电子的不同经典状态,只不过是同一量子叠加态的不同坍缩。如果仅仅局限于经验观察,那么我们永远只能观察到局域的生灭变化的电子,误认为电子只是微小粒子的生灭无常,却不知电子还有无限广大和恒常不变的一面,更不可能认识到电子的全时空性特征。根据心物波粒二象的特征尤其是波函数的坍缩特点,我们可以非常确认那些片面的诉诸于经验观察而拒绝先验性,拒绝形而上认知的经验主义者是根本没有可能获得对自我和存在的完整洞见的,他们只能认知存在的冰山一角,如果不经过深入的理性思考而只依靠经验观察或者所谓的佛教式禅修实证,不可能突破经验的遮蔽。越是如实观察,越被有限的经验所局限,只有插上理性的翅膀才可以突破柏拉图的洞穴阴影,认识到被遮蔽的自我和存在本身。

连续性和同一性是波性特征,非连续性和差异性是粒性特征。波粒二象,互斥互补,它们性质对立,但却是自我和存在不可或缺的两面。心物波粒二象的根本机制,先验自我和经验自我的辩证性关系,是所有哲学矛盾的谜底所在。2000多年来困扰哲学的一般(共相)和个别(殊相)的矛盾,思维和存在的矛盾,物质和意识的矛盾,本体和现象的矛盾,以及先验论和经验论的矛盾,都可以在心物波粒二象里面找到真正的答案。由于心物波粒二象具有辩证法的所有特点,所以也可以称为心物辩证法,它是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超越,也是辩证法的最高形式,是统摄万物的最高原理。

五、认识先验自我是解脱的关键

理性的认识时空之外的具有同一性的先验自我(波性意识)才是解脱的真正关键,因为经验自我(粒性意识)是被定域性的物理时空局限禁锢的,先验自我才具有非定域的跨时空特征,它本质是自有永有的,这是恒常性;它独立于现象之外,也和其他主体不同,这是独立性;它生成和支配了现象,这是主宰性,所以它是真正的自我。乔达摩借助于经验实证而否认具有恒常性、独立性和主宰性的本体自我的存在,实际上是根本无效的,本体性的先验自我不可以被经验实证,只能被理性和直觉认知。先验自我的无止尽坍缩正是轮回的本质。而否认本体性的先验自我,否认同一性,认为无我和无常,则是愚昧的被强化!它也必然导致种种逻辑矛盾,比如无法解释前后生灭现象的衔接问题,无法解释轮回主体问题,必然的导致五蕴和涅槃的二元割裂。

依靠如实经验观察但是缺乏理性审视而产生的无常和无我的实证性观智,实际上根本就是“观痴”,上座部佛教提出证果之前必须具备的十六观智应该被叫做“十六观痴”。这些观智没有一个能真正成立,它们只是建立在错误认知基础上的对经验现象的严重扭曲的感性认知。对十六观智的详细批判,我以后将另外的深入分析。当我是一个努力修行渴望解脱的虔诚佛教徒时,我曾经自认为借助于禅修实证了诸多观智,有了深刻的体验,然而经过长久的深入理性思辨,最终使得我超越了经验实证,获得了更深入更完整的认识,也最终使我看穿了乔达摩的根本错误并彻底摆脱了佛教。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是这种不断理性反思、独立思考、超越权威和自我超越的品质却是追寻真理所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先验自我(波性意识)包含着意识进化,包含着灵魂永生,包含着实现终极自由,进入永恒真理王国的真正奥秘。祂为什么会坍缩?如何避免坍缩?如何避免因为退相干导致自身量子态相干性的失去?如何能够实现不同先验自我的紧密叠加纠缠而产生协同性的突破力量,进而冲破时空定域性的束缚,如何创造出永恒的神圣关联,这些才是真正值得去思考认识的,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关系到无数智慧个体以及整个人类文明的命运。

本文总共9999字,代表着至上性、无限性和永恒性,包含着我的整个思想的精华核心,也谨以本文献给我至爱的子墨,两年前的今天与她车站相遇并最终结合,我们两个人的先验自我已经实现了最紧密的叠加纠缠也必定将永恒合一。

——傅天行 2018.10.28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