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
想起读沈从文,是从想起年少时看过的那部名为「边城」的电影开始的,而后才想到原来自己从未读过这部电影的原作——《边城》,于是才有了后来买下的,这部沈从文的短篇小说集《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
一直以来,沈从文最被人熟知的作品,该是《边城》,年少时,他的《边城》在我们所学语文课本上,有着节选,这大抵该是他被我们熟知的缘由,或许也能说,这是我们与其文字结缘的起始。
但除却《边城》,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不知他人如何,我却是未曾听闻过那些名字,如《萧萧》、如《三三》、如《朱龙》。若不是一时兴起买下这本小说集,大抵便也不会想到去阅读他的这些作品。
之于《边城》,作为这部小说集所选的开篇之作,因为于我有着不同的意义,所以单独写了篇书后感——「渡船与碾坊·边城与白塔」,算是聊表心意了。所以,此处对于边城,便不再赘述。
但若说实在话,通篇读完这部小说选集后,最觉细腻入微和震撼人心的作品,还是要数《边城》,其他的小说作品,即便言辞同文风上甚忧,却也总让人感觉差了那么一些。
「贰」
作为后来读者,对于沈从文的著作,我们所被动接受的概念,大抵便是其浓重的“乡土情怀”。这是许多后来学者,对于沈从文著作的解读和诠释。但就我个人而言,却不是太同意这样的说法,乡土情怀是有的,但是除却此情,文字和故事的背后还有更多他所想表达的情感,亦如悲痛、亦如眷恋、亦如愤懑,等等。
沈从文笔下的小说故事,几乎都发生在相对闭塞和保守的“乡下”,便如《边城》当中的茶峒,《萧萧》开篇中直言不讳的“乡下”,《龙朱》当中的白耳族苗寨和黄牛寨,《三三》当中的杨家碾坊和堡子,等等。
此处的「乡下」,还不似现今社会,是许多大城市中所谓“当地人”对于外地人略带“蔑视”的称呼。它仅是对于某个交通不太便捷,民风淳朴却也强悍的地域的称谓。或许很多后来者会称其为乡土。
许多时候,民风淳朴,往往同样意味着顽固守旧,愚钝不化。
亦如《萧萧》当中,作为童养媳从小被领回家中养大的主人公——萧萧一般,她是被卖到乡绅家中作为童养媳抚养的,既要做家务,做“丈夫”的姐姐,将来长大了,还要做“丈夫”的妻子。但萧萧后来因为无知,不幸被花哥用甜言蜜语骗去了贞洁,还意外怀有身孕。这原本在乡下是不能被接受的,但十月怀胎后诞下一男婴,此事便也算不了了之了,所有人都在庆贺男婴的诞生,没人再关注萧萧未婚先孕这件事。萧萧能够留在家中继续生活,本不是一件坏事,但原因却是诞下一男婴,怎能不叫人唏嘘?
故事短小,文字淳朴精炼,但所讲的这种对于“传宗接代”思想的病态崇拜,让人读来有些不寒而栗。
再如《月下小景》(十日谈之序曲)当中那对彼此相爱的恋人,便因为寨中“魔鬼般行使初夜权”的规定,而双双自绝。在视贞洁于重的民国时期,叫一位女子,将初次的贞洁给一个不爱的人,而后再同另一个所爱的厮守终生,算是怎样一种酷刑?
一边宣扬着贞洁,一边唾弃它,这像不像是历史车轮碾压过时,溅出的污血?
当然,这些小说当中也不全是悲痛之事,也间或讲了一些算是自由和完满的故事。
亦如《龙朱》当中,白耳族苗寨中集世间男性优点于一身的少主人,龙朱。在历经过因为太完美而没人敢于追求的漫长等待后,终于等到黄牛寨中优秀三小姐的追求。两人对歌求爱,也算得上是“自由恋爱”了。当然,那聘礼也是惊人,置于彼时的社会背景下,三十头牛,三十坛酒,也算是大排场了。
再如《柏子》当中,作为行船水手的柏子,在历经两个月的水上行船生活后,终于等到了时间去见那个他想见的女人,即便她只是一风尘女子,与她欢好的人不知凡几,但彼时彼刻,在相拥、轻吻与彼此糅合之时,挂念过,深情过,也算是真性情吧。若不是如此,柏子怎会记得两月前答应过她的胭脂水粉,妇人又怎会记得他如约而至的日子。
「叁」
沈从文笔下的故事,即是乡土桃源,也是人间炼狱。
《丈夫》这部作品当中,为了更好的生活,妻子婚后诞下孩子,便在县城里头的水上花船上营生。丈夫去县城探望她,却连同床共枕说些悄悄话的机会都没有,丈夫躺在后舱里,“眼睁睁看着”前舱的妻子遭受其他男子的肆意轻薄,却还得装作不自知。
每每想到此,心中便觉得沉甸甸的。
“宁为太平犬,不作乱世人”,生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国家和年代,所以难以想象,距今不算久远的战时民国该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如今,许多人通过幻想的影视作品来认知民国时期,估计不会觉得那个年代动荡不安,说不得还有不少想“穿越回去”,过一把当少爷少奶奶之类的瘾。
但,怎么说呢,幻想,大抵也只是幻想吧,所以偶尔做做白日梦,也没什么。
而至于沈从文,想了解他和他笔下的世界,只读一部《边城》,大概是不够的。就算读了这么些小说,对于他和他的民国时代,依然只有一个模糊不清的认知,如同镜花水月。
若有机会,该更多读一些才是。
其实不太清楚,沈从文何时说过这句,“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也不知道,他几时说过“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不同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即便他说过这些情话,但“情”之一字却不能算是他文字的最终表达吧。
他的文辞里,有着更多更深刻的东西。这些,需要去读他的作品才能体会。
就像沈从文先生生前曾说道的那般:
“很多人看我的书近似买椟还珠,你们欣赏我故事的清新,作品背后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欣赏我文字的朴实,那背后蕴藏的悲痛也忽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