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成长励志读书

书 还是得自己读啊

2018-11-02  本文已影响49人  隔着银河

听书比看书更节省时间,很多听书产品用20至45分钟就讲述完书中精髓,但如果我们认为听别人讲述完一本书这就等于学习完一本书,那就未免过于浮浅。樊登读书会的创始人樊登曾说过:书,还是得自己读啊。我很同意。

(补充说明:这里只针对广泛阅读,若是带着问题阅读,以下的说法就不合适了。)

事实上,我听书比看书多,更是得到app每天听本书产品的两年续费用户。由一帮牛人团队为大家拆解书中内容、提取精髓、高效解读,的确为我们节省了很多看书的时间。那为什么我还会同意“书还是得自己读”这个观点?

一. 听书的优缺点

高质量的听书内容的确能让我们高效地获取书中精髓,且随时随地打开手机就能听。我们可能要用一周时间看完一本书,但若选择听书,一天就能听至少两三本。

但你会发现,听书产品的内容,更多是先给我们一个大框架、脉络,然后把内容精炼地解读出来,听多了你会发现,每一次都像喝了一碗浓浓的大补汤,但消化不来,或者说吸收得很少,因为太稠密了。而且这是别人咀嚼过的内容,不一定都适合你的胃口(思维方式)。

二. 看书的优缺点

完整看一本书,你能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斟酌、去思考,用更多时间去整理思路。所谓慢工出细活,沉淀出来的精华才是更适合你,并能留存得更久。

但一周读一本书似乎有点赶不上社会的节奏,有时工作一忙碌,再次翻开书时,不知已是多少周之后了,也忘了前面的内容。有时读一些理论学术性的书籍,过于沉闷或晦涩难懂,以致读不下去,可能就错过令你醍醐灌顶的知识了。

三. 听书+看书

我尝试过最佳的方式就是听书与看书结合,它能把“读懂”最大化。

1.先看书,再听书

在听书尚未普及时(或者说市面上并未有高质量的听书产品时),相信很多人都阅读过一定数量的书籍。

当时我阅读得更多的是文学作品,所以当听书产品普及时,我优先选择听之前看过的书,主要是想看看牛人团队对情节会有什么不一样的理解,或扩充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也是非常不错。

的确,关于一部作品,看完书再听书,一定会让你有更大的触动与震撼。

像我尝试过的《围城》、《挪威的森林》、《永恒的终结》、《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傲慢与偏见》、《三体》系列等……

都会发现,在听书之后,竟有一种被升华的感觉。有些深层次的内容是我之前未能get到的,有些从点到面的带动是我之前忽略了的……正如之前写的一篇 二刷《围城》《挪威的森林》 发现了不一样的东西,在我尚年轻的时候看这些文学作品,所理解的会过于浮浅。

听书,是一种被点拨。

2.先听书,再看书

我听书比看书多,因为听书能帮助我快速涉猎感兴趣的内容,方便又节省时间。如果在听书过程中,遇到某个令我震撼的知识点/某个能解决我当前问题的方法,我会立马到kindle下载电子版或者买书,自己整体看一遍。

像之前听的由湛庐文化解读的《远见》,它提供了一些职业生涯发展的远见思维、需重点培养的职业技能、以及一些时间投资方案等,让我醍醐灌顶的不止一两点(兴奋到立刻写了篇听后笔记 职场中,应该积累什么?争取什么?),所以我需要买书整本再咀嚼,甚至多听一两遍书。

来源:得到app

听书提供了大范围的知识给我们快速选择,帮助我们高效了解知识框架,但并不代表听完就算,若遇到启发点、震撼点,我认为应该整本(章节)再深入读,由自己来读,是一种细嚼慢咽的助消化


这是我画的一张图(能看出比较随便),一棵树,蓝色的树干(包含部分分支)代表听书所获,橙色的分支代表看书所获。

树干能给我们大框架、整体思路,略有细节。

树枝能给我们细节,但较难把握整体。

若将它们结合,就是一整棵树,才能结出果实,收获适合自己的精华。

-end-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