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简友广场读书

做AI难以模仿的事,这样你将无可取代

2023-09-21  本文已影响0人  西陆华胥
今天是日更写作的第 598/600 天

你好,我是西陆华胥。

今天分享的听书书目是《人机对齐》,这本书的主题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课题,如何让人工智能更像人,在价值观上跟人类保持一致,也就是所谓的「人机对齐」。

而AI的智能、判断,涉及对齐训练,不同的训练方式及相应的算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1.听书笔记

01)目前训练AI的主流方式有三种: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强化学习。

02)监督学习,需要选择训练集,可能会让AI因为视野受限而产生偏见。

建议的解决方法:公开AI训练所用的数据集,让别人来监督这个数据集是不是真的具有足够的代表性。

03)无监督学习,使AI有更广阔的的视野,这种算法被设计用于捕捉数据中隐藏的相关性,可能会有与初衷不相符的偏见。

04)强化学习,可能产生的问题是AI过于专注动作,而忽略了背后的愿景。对此,计算机科学家正在探索新的方向。

2.听书感想

机器学习突飞猛进,尤其今年以来,自然语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进步有目共睹。

什么是自然语言处理呢?就是对于计算机来说,它直接理解、生成人类语言,并给予响应。

更直白一点,也就是计算机或者机器,能够听懂人话、说出人话,人类与它的交流,不再是借助程序语言,这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

这样的技术方向,让人类与计算机打交道的门槛大大降低,我们不需要懂得专业的编程语言,就可以用日常语言,使用智能的功能,完成相应的工作。

在人机交互上,还有一种技术方式不容忽视,因为它更加激进,那就是脑机接口:

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直接的通信渠道,信号直接来自中枢神经系统,设备也可以直接向大脑发送信号。

在这方面,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初创公司Neuralink的研究尤其引人注目。

今年5月,Neuralink称其人体临床试验申请已获FDA批准,试验为期六年,并正式启动志愿者招募。

就在本周,又宣布将进行首次人体试验,对瘫痪患者的大脑植入设备。

可以说,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脑机接口,从碳基生命向硅基生命的进化之路上,人类正在加速度。

两条技术路线上潜在的风险也着实让人担忧:

人工智能的算法,到底是否合乎人类的道德、法律和价值观,它越来越像人,所像的是哪种人呢?有偏见、有歧视的观念又会训练出怎样的AI?

脑机接口的技术,可以实现人机共生的愿景,可是会不会释放了破坏力,带来恐怖电影中的机械人?这样的形态,算是人还是机器呢?如何适用人类的道德、法律?

这些宏大的问题,是人类要一起面对的,就个人而言,我们要想的是:

在人工智能越来越聪明强大,越来越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场景,会不会像曾经的生产机器取代工场手工工作者那样,取代我们当下的工作,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一方面,要学习适应,学习如何跟人工智能打交道,怎么用好这样的智能工具,提升工作效率,让生活更加便捷。

另一方面,要学会区分,坚持自然人的特性,活出人所特有的精彩,如此才能不被人工智能替代。

在这点上,凯文·凯利新作《宝贵的人生建议》里的观点值得深思践行,分享给你:

「一个值得追求的人生目标是,成为有影响力、行为不能被预测的人。

也就是说,要做那些AI难以模仿的事。做一个不能被算法模型化的人,这样你将无可取代。」

以上是今天分享的内容,希望对你有启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