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系中长大系列之愤怒
所有愤怒的背后都隐藏着未被满足的需求,看见了,愤怒也就有了价值。
一、勾起愤怒
昨天又被逗逗气着了。接她下英语课的路上,她语气平平常常地告诉我当天数学作业需要我签字。因为平时都没有这个要求,我问她:“今天所有同学的作业都要求家长签字?”
她顿了一下,回:“不是。”
“那让家长签字的同学都有什么情况呀?”
“嗯,大概就是李老师觉得我的作业错的比较多,所以要求我的签字。”
“是吗?错多少?”
“每次都马虎错两三个地方。”
“错两三个?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也就是从昨天,这两天才这样的。”
“昨天才开始的?上次问你,你不还说每天复习内容你都能做对吗?是复习哪部分的时候开始出错的?”
“嗯,大概从角的那部分开始的。”
“角的部分?不是上周就复习过了吗?那也就是说你从上周开始就开始每次错两三个啦?不是昨天吧?!不是说好有问题随时告诉妈妈吗?”
气氛已经不对了,姐姐低下头,开始默不作声。而我的愤怒从姐姐开始默不作声,迅速燃烧。
我的愤怒有两层:一层是她有事儿瞒着我,她不信任我;另外一层是她的默不作声,直接踩上了我害怕被无视的暗藏开关。
二、信任
我一直在有意识的建设我和逗逗之间的信任,曾经设想过如果她到了青春期或者成年后,心里有困扰、或者犯错的时候,都愿意跟我这个妈妈去聊聊,大概就是她信任我的一个标志。
所以,平日里,我从来没有因为她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生活中无意的失误、犯错而批评她,像“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你不听”类似的责备也没有过。失误已经发生,我会引导她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而且大多数时候,我都能倾听她之所以那么做的初衷,理解她看到这样结果的心情。
一切都是直通信任的行为,做妈妈做到这个份儿上,我心里想:我是值得信任的。我对姐姐有个期待:姐姐应该是信任我的。
但是,似乎这次,我的这个人设并没有实现,我的期待并没有得到满足。上周就开始出现的问题,她只愿意告诉我是从这周开始的。她试图把问题说的轻一点、新一点,是因为她还是认为我会因此批评她,还是她不信任我。她并不信任我能理解她的偶尔松懈、接纳她时不时地犯错,所以她选择隐瞒。想到自己做的那么好、对她那么体谅,仍然换不到她的心,她还因为这种我根本不会在意的事情隐瞒我,一时间心里升腾出一阵巨大的失落、挫败和恼怒。
但是,事实真的是我以为的这样吗?我拿我的期待当尺子,去丈量她的行为,这样得出的结论,靠谱儿吗?
怒火稍熄之后,才断断续续想起在我电光火石般质问中,逗逗小声回答的一些话:“我没告诉你,是担心你会说我退步了。”“我也觉得我自己退步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几天总是会马虎……”“我总着急想在学校里把作业做完,审题就不仔细了……”
如果我当时心里没横着信任与否的那把尺子,就不难看出,她之所以会隐瞒,是她认为自己退步了。我们确实也告诉过她:因为不会而做错题是完全可以的,但因为马虎而做错是不行的。这些天,她自己试图找过原因,但也没有成功。所以她认为这个事情非常严重。所以才会拖着不让我知道,直到老师要求她作业找家长签字。
是啊,如果我心里没有横着信任这把尺子,我会听到她说自己退步了,看到她心里在乎自己的表现,按照大人的教导来要求自己,看见她自己去找原因,理解她找不到原因之后心里的挫败,明白她在这个问题上需要帮助,而我要做的是给她帮助,而不是在这个时候要求她表现出对我的信任!
多么南辕北辙!
信任是个好东西。但是如果把它设定成一个目标、一把尺子,那么,此“信任”量出来的世界必定与爱和信任背道而驰。
三、被无视的心理底本
为什么她低下头不回应的时候我会抓狂?我知道,并不是只有她不回应我我会抓狂,所有不回应我的行为都会让我抓狂。
我极度在意别人是否有回应,是积极的回应还是消极的回应并没有那么重要,我需要被回应。我一直认为即使吵架、开打,也好过没有交流、没有回应和一直安静的空气。
或许这可以追溯到童年的体验,知道现在我回想起童年,感觉中所有场景里所有的人都是离我很远很远,且背对我。我一个人在一片空旷里,孤独的渴望着有谁能偶尔向我投来一个眼光。我害怕那一片寂静、遥远和若有若无的虚无。
其实我早就知道我的这个开关,但它出现在跟孩子的这次互动中、引发冲突,还是多多少少让我吃惊:心理底本,真的是时时处处左右我的言行情绪,是毫无疑问的主导者啊!
那如果我没有这个心理底本,我会看见什么呢?
我会看见孩子或许看到妈妈生气了脑袋发懵一片空白无话可说;
我会看到自己或许吓着孩子了;
我会看到或许孩子是在思考她需要些时间回复;我或许能看到孩子心里的抵触;
或许也能看到我把孩子从自己身边推开了多远;
也能看到我的恐惧变成愤怒由此给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
我用愤怒告诉孩子她很差很差,不然妈妈为什么发这么大火?
或许我还可以看的更长远一些:如果我的这个恐惧没有解除,我自然会借由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任何事件愤怒,于是一遍又一遍告诉孩子她有多么让我失望,直到孩子相信她自己本来就很差。一个觉得自己很差的人,就这么养成了。
你看,我内心没有疗愈的伤痛,就这样自自然然的传递给了孩子。孩子长大后就成为了我,用着跟我一脉相承的遇事应对方式,重复着家族的命运。
四、所幸看见
所幸看见我拿信任当成尺子丈量了孩子的行为,所幸看见愤怒来源于自己的期待和恐惧,所幸看见愤怒背后的需求:期待被信任、被关注、被爱。
而且我明白,在我自己没有被足够信任过、关注过、爱过的时候,任何人、任何事、在任何时候,我的愤怒都可能被点燃,而盛怒之下的我,必然会做出让我离被信任、被关注、被爱越来越远的行为。
信任和爱,需要在关系互动中获得。只有在关系中,我的各种情绪才会被激发。随着越来越多觉察到情绪背后的需要,我可以越来越快的识别到自己的剧本、越来越快的甩掉这个剧本回到原点去看见该看见、该体会的东西,然后给出体谅、耐心和信任。然后让体谅、耐心和信任,经由关系,流回给我。由此,我的生命底色会渐渐变亮。
五、保持愤怒
每次愤怒都是因为内心的某些规则,比如爱、公正、价值,受到了触犯。所以,看见愤怒,看见愤怒背后的需求,即看见了愤怒的价值。愤怒是个信号,愤怒是股力量。所以,我希望自己保持愤怒。因为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触及到真实的那个自我,而不是缩了或者割掉自己所有的触角、做个无原则不在乎、偏安在某个格子里几乎是奄奄一息的人。
我明白社会化进程中,文明和成功意味着被不断阉割、不断规范。但有没有还是觉得满身刺青的海王为大爱愤怒一击的血性,真的超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