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
2024年7月6日,小暑。其为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标志着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斗指辛,太阳到达黄经105度,于每年公历7月6-8日交节。
《易·系辞上》说:“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暑”字,本义是指炎热,后引申为炎热的季节。但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只是炎热的初期,故称之为小暑。
小暑开始进入伏天,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
小暑时节,雷雨时常光顾我国大部分地区。“节到小暑进伏天,天变无常雨连绵。”小暑开始,我国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地区降水明显增加,而且雨量比较集中。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气势力仍较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方暖空气势均力敌,于是,出现锋面雷雨。“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小暑时节的雷雨,常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暗示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
元代文人吴澄根据黄河流域周边地区景物,结合二十四节气特点,将一年二十四节气分成“七十二候”,每个节气又分成三候,编著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其中,小暑三候为:一候温风至,即小暑后,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二候蟋蟀居宇。,即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三候鹰始鸷,即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小暑的习俗:
1、食新。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
2、吃饺子。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3、晒书画、晒衣。小暑时节民间还有晒书画、晒衣习俗,民谚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家家户户多会不约而同选择这一天“晒伏”,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物晾到室外接受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此外,小暑时节还有捉蝉、饮茶等习俗。捉蝉不仅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还可以锻炼观察力和动手能力;饮茶则有助于提神醒脑和清热解暑。
小暑时节,骄阳普照,地热蒸腾,人体消耗大,所谓“无病三分虚”,会有精神疲惫、口苦苔腻、胸腹胀闷等征象,所以,人们在工作生活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阳气,以顺应季节的变化。
第一,清淡饮食。小暑节气后,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因为清淡易于消化,满足人体食欲减退的需求。而且此时,适逢时令瓜果蔬菜大量上市之际,适当食用,非常有利于健康。
第二,心要静。炎热盛夏的来临,给忙碌的现代人,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不适的困扰,心理情绪的困扰也日益明显,因此要晚睡早起,情志愉快不发怒,适当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如爬山、散步、游泳、听音乐等。
第三,防中暑。小暑时节,防中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此时天气炎热,强烈阳光照射过久,红外线就会使人的大脑,丧失调节体温的能力,很容易发生中暑。所以,应该多饮水,可以常喝绿豆汤,以预防中暑。
第四,减少运动量。小暑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这个时候,需坚持“少动多静”的原则。若要运动,最好选在早上和晚上,晨练不宜过早,以免影响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