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妈妈的故事(十一) | 论中国语言文字的艺术性
4月11日,在简书平台上「蒋坤元」老师给我写的一篇文章打赏了,就是那篇《我只是一个购物车而已》。
虽然不多没几块钱,但这个事情对我是一种肯定,说明我写的内容还不错,打动了他。
我把这个事儿告诉了表姐,我说:“一个作家给我打赏了,他是江苏省作协的。”
表姐一听马上说:“作协的?”
听她这么问,我马上就get到她理解的意思了,“你是不是理解成那个作协的?”
我一边抬起脚、用手来回比划着「左右缝补的动作」,一边哈哈哈地笑着说。
表姐有点不好意思,也跟着哈哈哈笑着:“恩,是呀,我还以为是个做鞋的呢,没文化真可怕哈哈。”
我说:“这就是文化程度低、理解能力差的差距哈哈。”
又过了两天,我把一个投稿的事情跟妈讲了,我说:“发了三篇文章,但是都不符合人家的选题要求,所以没通过,他们要求写乡情,但是我从来没写过这个内容,不过最后对方说我的文字功底好,想象力宽广,以后有机会再合作。”
妈听完这些话后说了一句:“你相亲那么多次,可以写写这些经历呀。”
我说:“恩,我一直有这个想法,把我那一百几十次的相亲经历写成小说,就像我一直跟你说的想把你住院那个阶段,和我送口罩的那个事情,都写成小说,只是因为一写起来内容太多了,所以一直都还没有动笔写呢。”
娘俩的对话到此为止。
我妈看着她的报纸,我看着我的书。

但是我怎么想都感觉刚刚发生的这段对话内容,好像哪里不对劲似得?
心里一直在犯着嘀咕:妈为什么会突然让我写那些相亲的经历呢?我跟她说的是「乡情」主题的这个事情,她却好端端地说起让我写「相亲」的经历?是不是她理解错了呢?
想到这里我越想越觉得疑惑,越想越觉得自己分析得是对的,于是在母子俩互不干扰沉默了几分钟之后,我问妈:“你是不是理解错了?人要求的题材是乡情,你是不是理解成相亲啦?”
妈说:“哦是乡情呀?恩,我理解错啦,我还说你相亲经历那么多,这不是正好符合他们的主题吗?”
我一听笑了,我还是挺聪明的嘛,于是我说:“哈哈我就说嘛,你怎么无缘无故地想起让我写那些相亲经历了呢?我猜肯定是你理解错啦,就像我姐前两天也是,我跟她说文章被一个作家给打赏啦,他是江苏省作协的,结果她以为是做鞋的哈哈哈,我还跟她说没文化的差距真大哈哈。”
妈听了也哈哈哈地笑了起来。
初稿写于2021年5月14日,定稿于6月30日。
---本文完,请期待后面更多精彩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致歉!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关注我吧,看更多走心的故事。
麦家说读书就是回家,我说写作就是出发。一个有态度、有温度、有情怀的创作者,一个有故事的男人。
希望我的文字,能在治愈自己的同时,也能够治愈你;希望你能从我写的故事当中,获得感动与力量,温暖与方向。
希望在你迷茫困顿之际,在你感到彷徨无助的至暗时刻,能从我分享的故事里,看到一丝光亮,看到那点滴的一米微光。希望我的存在,能让你不那么孤独,甚至温暖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