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读书国学与传统文化

越优秀的人,越懂得尊重别人――《曾国藩全集》读后感

2017-07-30  本文已影响377人  顺其自然彭元薇
越优秀的人,越懂得尊重别人――《曾国藩全集》读后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读书读得越多,就越能看遍世间冷暖,就越能看淡生活中的困难。

    在午后安静的小院,生活日益平淡,难免心中郁塞。而每当此时,我便会沏一壶香茗,静心慕读《曾国藩全集》。

    这是一本研究曾国藩的专著,讲述了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

我一个人捧着一本书,细细品味,触动甚深,似乎忘记了我自己。在这里,我对曾国藩这个伟大的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为官清廉简朴又敢与任事,刚正不阿……即为廉官又是能员,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国家的未来,看到了一种铁的品质,它激励我要恪守自己的信念,无论在什么时候也不能够改。从他的身上我学到如果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的关系中如何去处理好与上级,与同事,与下级,与家人的关系……

越优秀的人,越懂得尊重别人――《曾国藩全集》读后感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后一位圣贤大儒,一生遭遇了五次重大挫折,他所在的时代是中国最黑暗的晚清,官场腐败,军队涣散,他“赤地立新”建立湘军,挽大厦于将倾。

    他立下最远大的志向,用最严格的“日课”审慎自己的言行,拜相封疆,手握大权却绝不把一分军费贴补家用。

他知人善用,“立人”,“达人”,对几乎所有晚清名臣都有知遇之恩,师授之恩,举荐之恩。

    他“和光同尘”,应酬周到,理解并遵从官场的潜规则和明规则,他不做无用的“清官”,刚柔并济,无坚不摧。

      他穷尽一生“外在立身,内在立心”,经历了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的痛苦转变,最终成就内圣外王的理想。

    他无书不读,包罗万象,开阔豁达,知“天命不可违”却“明知不可而为之”,倾尽全力只手擎天,然而最终一腔心血尽数东流,晚清帝国不可挽回地沉灭在历史洪流中。

    这就是曾国藩,并非天才,受尽困厄,大彻大悟。他当然有他的局限,然而那不是他一个人的局限,那是一个历史朝代的局限,所以只有怀着“理解之同情”来重读历史,这样的历史才有温度才有意义。

  在别人的眼里曾国藩也许是个固执顽固的人,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为官就是为了发财,光宗耀祖,而曾国藩却天天吃豆腐,腌菜,身为朝廷二品大员还要依靠借钱生活,还有卖字画来维持这个庞大家庭的生计。在那种社会中,饥荒,天灾,……中国内忧外患,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请政府腐败,无能,谁都在为自己,想为自己谋求利益,宫廷的权利的争斗。满族对汉人的歧视,汉官在朝廷中也受到满人的排挤。谁都想向上爬,唯有曾国藩他没有去巴解誰,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其它的人去说。在处理满官欺压,鱼肉百姓时,他毫不给情面,铁面无私,冒着自己的顶戴和头颅,果断、公正地处理好每件案子。他一个人身兼数职,整天忙与公务,大小的事物都要经过他一个人的手,但是他还是做到那么的游刃有余。

  曾国藩是清朝罕见,历代罕见的人,他出淤泥而不染,京城时常都有应酬,为了省钱,他却谢绝参加任何的宴会,为了省钱,虽然是大官,但是没有坐二品大官坐的轿子。他为了大清朝,他多年没和母亲和妻子儿女见面,对待下人从来没有看低他们,对待朋友有情有义,在他送别恩师的时候最能够体现他的这种的情义了。他一心向着国家,大公无私!在曾国藩我们能够学到很多的东西,特别是他那种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自己的严格的要求。

越优秀的人,越懂得尊重别人――《曾国藩全集》读后感

他对自己的人生价值相当明确,读书遍布其终生,读书之勤,古今少有,这种精神正好激励着我们以读书为高尚之举,以读书为兴家之道,这或许是每一个读曾国藩的年轻人最有收获和最有价值的东西,要是每个人都能够用曾国藩的价值观引导自己的前进之路,能够用曾国藩的勤奋之举引领自己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能够用曾国藩的用人之道丰富自己,那我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将得到无法衡量的提高。

曾国藩没有为子女留下金钱,却选择了为子女见了辉煌的藏书阁,留下大量书籍和他跻身圣贤的心得体悟,只要能用心习读,一本《曾国藩家书》就是他留给子女最好的馈赠。

孩子要穷养还是富养,这是一个被讨论过很多次的话题,其实“富”不仅仅是物质,也是“丰富”,开阔内心,增长见识,提高学问。同样,“穷”也不是压抑,而是培养同理心,不嫌贫爱富,不眼高手低。

梁文道曾经说过:“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严歌苓也曾说过:“美化灵魂有不少途径,但我想,阅读是其中易走的,不昂贵的,不须求助他人的捷径”。

这个世界变化很快,我们需要一直保持的,是阅读的热情和阅读的能力,因为这是我们打开全新世界的钥匙,也是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处世之道。

    他的慎独精神值得借鉴。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写日记,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日记中,他不断地反省自我每天的得失成败。如果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他不惜痛责自己,并在今后有意识地加以改正。数年下来,成就了一个人格完整、立身修德堪称楷模的曾国藩。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有如此多的人研究曾国藩、崇拜曾国藩了。

    凡事皆贵专令人敬佩。 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清政府手足无措,不是所以然。曾国藩在致吴大廷信中指出自己的观点“凡事患在不为,不患不能……心愈用则愈灵,技愈推则愈巧。要在专精,非其才力聪明果远于中国。”意思就是不做事就会有忧患,没有忧患就不作为。大脑越用就越灵活,技艺越练就越精湛。曾国藩就奏请政府派幼童赴美留学,这一举动对中国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曾国藩深深的懂得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才能够挽救中国,只有自己的技术精湛才能超越他人。任何事情要在“精”“专”上下功夫,功夫自然成,我们做事也应该像曾国藩那样精益求精,才能成功。

做人低调,做事高调是曾国藩的人生写照。少年的曾国藩就显现出非凡的谦让之举,他和同窗好友读书时,把好的位置让给别人,把他人休息的时间作为自己苦读的时间,后来中了举人以后,更加谦和有佳,从不炫耀自己的才能。

    从现代人的价值观看来他是一种懦弱,是一种无能的体现,身为高官却不将自己放在高居之处,俯视他人,有点与身份不相符,故弄高雅,然而正是曾国藩品性却体现出一种超俗的恢弘的气度、平和的外表、遭遇鄙弃不暴跳如雷的自我保护的大智慧,低调是一种高的境界,是一种智慧,一种高明的处世之道。

乐至则无忧,礼至则不争。

曾国藩做京官时,十年七迁,官至二品,建立湘军,戎马生涯,除最初几次失误,基本上没有大的挫败,然而他依然经历了落榜、被皇帝斥责,被同僚排挤,被剥夺军权,被朋友出卖和误会……

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暴击才是生活的常态。

“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节。”

这当然不是说挫折打击本身有什么值得欢欣鼓舞的,但是能把每一次跌到看作是再一次起跑的机会,这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素养。

就像村上春树所说:“人生那么长,那些一城一池的得失,和你真正想去的远方相比,实在算不了什么。”

老实说,我觉得假如不吃苦头就能蒙混过关,当然是不吃更好。不过,假如您此时此刻刚好陷入了困境,正饱受折磨,那么我很想告诉您:“尽管眼下十分艰难,可日后这段经历说不定就会开花结果。也不知道这话能否成为慰藉,不过请您这样换位思考、奋力前行。”

我想把这个叫做苦难的哲学,既然我们都无法逃避,那就勇敢面对吧。

曾国藩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没有抱怨,他选择的是这样改变自己改变困境。曾国藩的人生哲学里有两个字尤为重要:“勤”,“恒”。

他立下远大志向,用一丝不苟的“日课”,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对自己进行近乎苛刻的审核,他几十年如一日,没有退让,没有放弃,即使晚年相信天命之说,他也对青年人说到:“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

“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无恒者,见异思迁也,欲求长进难矣。”

“ 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弛缓,弛缓则治人不严,而趣功不敏,一处迟则百处懈矣。”

所谓“恒”,就是“坚持”,这个字可以让平凡的生命闪出光来。在攻打太平天国的时候,他和胞弟其上阵,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有的将士气馁了,不知道这样攻破太平天国的城池,抱怨声在湘军中蔓延。曾国荃也忧郁成疾,此时的曾国藩多次给曾国荃写信鼓励他,他写道“功名之际,终之始难,消长之机,盈之必缺”,使得曾国荃振奋精神上下同心攻克了南京城。

    有困难时候,是一件好事情,它正是锻炼我们的意志、品质的时候,不要抱怨,勇敢的面对,用积极的思想去面对,用积极的行动去解决,才是正道。

    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 曾国藩面对自强与逞强,是这样说的“古语云自胜之谓强。曰强制,曰强恕,曰强为善,皆自胜之义也。”一个人自强体现在一种强毅之气,逞强却是一种刚愎自用的强,自强是自信、宏大、柔韧的坚强,逞强是虚张声势、浮躁、懦弱的强。工作中有的人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给人的是一种自强,而有的人投机取巧、故弄玄虚、见利忘义给人就是一种逞强,逞强的人心中充满了狐疑、猜疑生怕他人揭穿自己的“强大”;逞强的人生怕他人说自己不行,极力掩饰自我的空虚,自然就给自强的人带来麻烦,这种人格的弱点和缺陷是不完整的表现,要改变就需要从自我修养方面历练自己。

曾国藩一生接人待物以诚为本,以拙为用。他一生要求自己“不说大话,不求虚名”,做事“情愿人占我的便益,断不肯我占人的便益”。

正是因为这种质朴的为人处世方式,曾国藩一生朋友极多,麾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指挥如意,得道多助。

左宗棠在瑜亮情绪的促使下,一生不服曾国藩,始则挖苦打击,终则以怨报德,曾国藩却终生未还一手。

李鸿章作为他的弟子,也时常和他耍心眼,逞私心。曾国藩却因为爱李之才,始终不改对李鸿章的关心、爱护、包容、提携。李鸿章因此终生感激涕零,到晚年更开口不离“我老师”三个字。

曾国藩不懂什么“技巧”,什么“捷径”,只知道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这种“笨拙”的学习方式,在他身上培养起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踏实精神。

“以勤为本,以诚辅之。勤则虽柔必强,虽愚必明。诚则金石可穿,鬼神可格。”

    曾国藩用自己的经历真正意义上践行了儒家几千年来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曾国藩身上的众多优点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的。

  当然,曾国藩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越优秀的人,越懂得尊重别人――《曾国藩全集》读后感

曾国藩值得我深思的转折有二,一为事业成功后的转变;二为行将离世的转变。也可以说成是,首先为为人处世的行动上转变,此借助于老庄,次为精神思想上的蜕变,此借助于帝王霸业之术,变称可为经世济民之法。曾国藩以挺经律己,终于取得巨大成功,使自己的事业走向了人生的顶峰,本应该世人称贤,但是却遭到朝廷其他官员的非议,使其徒生变故,处于惊险之中,只能自减羽翼借故归隐,虽迎合了古语中”福祸相依“道理,但更是道明了用何思路处世的含义,儒家经世之论毕竟被老庄无为而替换,此乃人生的一大精练,然若无年龄和时世的熏陶,何能为此?上善若水、大智若愚,好说却难做也!

  “时未可为,则圣哲亦终无成,时可为,则事半而功倍也,皆天也。”

曾国藩的世界观基本建立在朱熹的基础上。接受了朱熹的风水理论,他相信鬼神,也讲究风水。在京官生涯中,风水吉凶方面的考虑是他其中几次搬家的重要原因。之后湘军在三河战役中遭遇惨败,悍将李续宾部被全歼,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也横死于乱军之中,曾国藩才恍然大悟此“败”字何指。这件事使曾国藩相信,冥冥之中,“风水”之上,有更神秘、更有力的“天命”存在。

    从经历咸丰七年被皇帝罢黜回家的大挫折和咸丰八年曾国华之丧以后,“天命”二字开始出现在曾国藩的词典中。

他翻阅历史,古人形形色色的命运给了他无数的感慨。很多时候,人的努力和收获是不成比例的,包括他自己,一生也有太多想不到。

二十八岁之前,他考秀才考了七次才成功,考进士也落榜两次。二十八岁之后,他中进士点翰林,十年七迁,跃升十级,三十多岁就成了二品大员。

当年的同学里,比他聪明俊秀的不在少数,仕途成绩如此出色,难道仅仅是自己的主观奋斗,而没有上天的安排吗?

    在太平军攻入湖南前,他从来没有想到这辈子还会领兵打仗,并且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一次农民起义战争中另一方的第一主角。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八个字在战争中让人体会得最深。

    曾国藩恍然发觉,人生不过是一股水流,流到哪里完全是由地形决定。

    曾国藩悟到,人力其实是很弱小的,把心胸放大到宇宙世界层面,人间小小荣辱风波不值一提,于是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味执著功名。

对于自己一生功业,曾国藩以“运气”总结之,他越来越认同,环境和时机远比人的努力重要,再顽强的意志,也冲不破某种客观限制,这一悲怆的宣告,实际上是曾国藩晚年悲观心理的一种体现。

他用尽一生精力换来的“同治中兴”不过是一片虚假繁荣,他遵循圣人之道一丝不苟地苦学苦修,却并没有达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

他眼看着神州不断陆沉,却无能为力,晚清朝廷上下一如既往的昏聩混乱,时世沧桑人心难复。

然而,即使如此深信天命,曾国藩一生却很少当众谈论这个话题。因为他笃信,虽然天命决定一切,但是圣人们还是要自欺欺人地提倡人定胜天, “志之所向,金石为开”,就是他晚年用来勉励年轻人的。

“天道忌巧,谦退不争,不伎不求”,这就是晚年曾国藩的世界观,以天命说为本,信风水敬鬼神,但是不再执着,很多事都无可无不可。

曾国藩精通相术。晚年曾国藩每接见生人,有一个特殊的习惯:先不说话,而是盯着客人,从上到下看上几分钟。

曾国藩一生对《易经》十分重视,用力至勤,至少五次通读《易经》。他从这部古老的经典中不但读出了辩证法,读出了大量为人处世的道理,也学会了算卦。

曾国藩请人算过卦。他自己也会算卦。每当军事进退两难之际,他常用算卦来推测吉凶。

曾国藩与中国神秘文化的关系也说明,曾国藩穷尽了他所能接触到的一切精神资源。

神秘文化一方面告诉他命由前定,另一方面又启示他宇宙的规律可以索解,人的命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由自己把握。

同时, “命运”之说,对他开拓胸襟、看淡功利,在极度困难痛苦之际的超拔穿越,更是起了巨大的作用。

如果没有自己一生的复杂历练,曾国藩坐在书斋中读一辈子《易经》,也不会有什么所得。

曾国藩借《易经》经典名句“盈虚消息之理”,得出了“一分为二”的观点,谦虚谨慎,自强不息。

“人生有可为之事,也有不可为之事。可为之事,当尽力为之,此谓尽性;不可为之事,当尽心从之,此谓知命。”

    观当前之时世莫过于此,出事业、人生、朋友、理想之俗务,当以才能为建功立业之手段,以柔善为盘桓守成之方法,方可略有小成,为我等之大戒也。每岁增过天命众人士,回首往事,或成功,或失败,或痛苦,或欢乐常有感慨,悔人生不能复古重来,由衷之言脱口而出,人均不能免俗,只不过因人而异,皆由环境地位不同而不同罢了,一代大儒尚且如此,何况我等凡夫俗子呼!此为人生之撼事也,也是上天因岁增而给人们所带来的快乐之一吧,如能参悟朝起而闻暮鼓之人,早已跳出三界红尘之外了。

  读涤生之生平,境界难以攀越,但遇事多思之界、处惊不变之境、日常勤笔之法,皆是我等学而习之。呜呼!乐哉!此实乃静心修习之良法也!

“历史,就是人类的记忆,民族的记忆,国家的记忆。无论是壮美的乐章,还是苦吟的悲欢,在那里的就在那里,与日月同在,不容遗忘。”

“一个人值不值钱,就看他的原则值不值钱。一个人伟不伟大,就看他对原则的坚持是否执着。漫漫历史长河,成王败寇,帝王将相,什么是一直值得我们仰望的地方,这就是!”

没有哪个历史人物是可以独立或者脱离当时的历史情境而存在的,所以我们需要以一种“理解之同情”的态度,去重面历史文化。

这是我爱读历史的原因,希望你们也是。

越优秀的人,越懂得尊重别人――《曾国藩全集》读后感 越优秀的人,越懂得尊重别人――《曾国藩全集》读后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