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

本末道置

2020-06-02  本文已影响0人  韩老骥

在设计数据的时候,新手首先想到的就是数据库原理中的几个范式,但如果你真的严格安照理论去做的话,往往会适得其反。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理论是错的吗?理论是先辈们的智慧的结晶,当然是没有错的,那为什么实践的时候就没有用了吗?其实,这是我们教育出问题了。计算机专业应该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理论是在无数的经验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创建理论的目的不是为了约束,而是为了经验的传播。但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往往上来就看理论,但却不知道理论建立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于是在工作中就讲这些理论往项目中套,最后出现问题了。这就是轻实践重理论的负面影响,我们究竟需不需要对数据完整性检查,数据冗余性进行严格的约束,这要看实际情况的,要看你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如果你的业务逻辑都是用数据库来实现的,为了得到一个准确无误的数据集,那遵循各种范式就是有必要的,如果只是为了方便检索,对数据准确度要求不那么高,遵循范式就是没有必要的,范式只是为解决某些数据查询的问题建立的一套理论体系,但这决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开发出来的数据库系统,如果更加有效、便利地用于生产生活中,如果抛开实际用途讲理论,那就是瞎扯蛋,一个计算机专业学生顺利毕业后,结果发现自己学的一东西一无是处,不是很悲哀么?

其实做生意也是如此,大家都喜欢看成功学,喜欢模仿各种成功人士,因为这些成功人士创造了一堆成功的理论,但问题是,如果你真的按照这些大佬们讲的去做,你可能亏得连底裤都没了。于是有人怀疑这些成功人事不过是出风头,装逼罢了。实际上,他们讲得并没有错,只是你没遇到过他们曾遇到的问题,所以你就不能正确理解他讲这话的意思。做生意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如果你没练过摊,没跑过销售,然后大谈特谈如何做生意,那是讲不起来的,无论你营销理论学得多好,拿了几个工商管理学位,都是没用的,如同计算机专业一样,有些理论仅仅是对实践的总结而已,并不是变衡不变的真理,但我们往往本末倒置,理论先行,反而养成了眼高手底的习惯。很多消失的店铺,或多或少去都是遵循着某种“理论规范”去经营的,越是学历高的人越容易形成这样的经营模式,越是没心没肺的人,生意反而长久。这两天注意观察了一下周边的店铺,发现有好几家都已经改头换面重新装修了,这些店铺装修不错,卫生也好,东西也说得过去,但他们就是短命,但却有几家长得不怎么起眼的小超市,每天就傻坐着收银,没事跟人闲扯,却一直活得挺滋润的。

有句话叫人心不足蛇吞象,我们可以冲着高大上的东西而去,但千万不能一僦而就,比如做互联网就得成为BAT,做CPU就得4nm,做商超就必须活而玛、家乐福等,做快餐就必然麦当劳,啃德鸡,也许你的理论很完备,但理论只是理论,在我看来,理论只是经验的传播,而并不是必然的准绳。造成重理论轻实践的原因,我想一方面是信息的不对称,越是看起来高大上的东西,越容易传播,人们就越容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大部分人都是白手起家,资金、资源投入都不足,没有办法去试错,于是就跟现成的经验去做,但又不知道这些经验理论是不是适合自己。还有一方面就是,教育投入的问题,我们的教育体系目前还是以应试为主,应试说白了就是纸上谈兵,如果当年有军事理论考试,赵特括肯定能得第一名,可这又有什么用呢?所以为什么会有读书无论的出现,这其实就是本末倒置的教学方法,让人们对读书产生的一种误解,因为书本有时并不会教你如何生存,某种程度上来讲,书本认为你读他的时候已经有了基本的生存能力,实际并不是这样的,很多人学历很高,但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这时读的书就如同空中楼阁,毫无根基,而那些学渣们却整天研究如何生存,反而更加的务实,在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读点书就会如虎添翼。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有些学渣变成了老板,而学霸却成了打工仔的原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