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二
《艺术的故事》是一本将艺术和历史结合起来的书,介绍了相关的时代背景与艺术家自身的经历,让我们在认识各位名家及其作品的基础上,加深了解他们创作的前因后果。
昨天通过《艺术的故事》了解了文艺复兴的故事,先做个感概:人生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和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个人的成长也应该是建立在不断正面面对自己,面对所存在的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文艺复兴三杰:但丁、彼特拉克、乔万尼·薄伽丘。
故事二:巴洛克时期
(怪异的空间结构亦是巴洛克艺术的典型风格)
文艺复兴晚期的社会面貌是什么样的呢?人云亦云显然是没办法的了,这个社会里有人虔诚地相信教会,有人猛烈地抨击教会,但是又号召大家相信上帝;有人宣称要解放人性,但是仍有人觉得那些裸露的身体简直是羞耻至极。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里,有人选择了创造一种新的文化。
关于巴洛克艺术与洛可可艺术,这两种艺术在现代都成为了夸张与华丽的代名词。在出现之初,它们是人们对那些想要逃避文艺复兴的艺术家们所创作出来的艺术风格的统称,这些艺术家们继承了资产阶级追求享乐的传统,同时把这种风格继续发扬光大,成为一种混杂着浪漫与幻想、生动与热情、华丽与夸张的艺术手法。
在文艺复兴的末尾,自由主义之风已经愈演愈烈,甚至逐渐发展成了一种怪异夸张的形式。在17世纪的罗马,这种形式最早在建筑装饰上流行起来,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在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大环境下,人们的想法千奇百怪,于是又出现了“反宗教改革”一派,艺术家们又开始创作宗教题材,但是已经见识过其他大师的创作之后,他们的题材不再单一,可能会同时创作多个不同类型的画作。
巴洛克风格的典范之作:鲁本斯(Rubens)的作品,他特别注重以带有旋转的运动感结构来表现激动人心的场面,以鲜明的色彩使整个画面表现出光与影的和谐与活力感,有一种热情洋溢的气势。
威尼斯的提香(Titian),此人是意大利最有才的画家之一,被称为“群星中的太阳”。提香的作画方式直接影响到了后期艺术家们的技术革新。其作品:《神圣对话》
16世纪末,卡拉瓦乔(Caravaggio)及其追随者绘制的《召唤使徒马太》,有的神职人员甚至直接谴责这幅画为“粗俗且亵渎神”,但正是这种对光影的描绘,为巴洛克艺术打开了新的篇章。
在17世纪的时候,整个欧洲流行的还是一种俗艳凌乱的巴洛克风格,到了下一世纪,这种明艳感还在,不过却变得更为浮华奢侈。在路易十五统治期间,装饰艺术被广泛应用到生活各个领域,并成为了欧洲艺术的主流。
18世纪中后期,社会上层的奢华与下层民众的简洁,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直接反映出两个阶层人士的对立,这种对立则逐渐影响到了政治制度的变革上。
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由波斯顿居民对抗英国国会的政治示威,因北美人民不满英国殖民者的统治,当地居民塞缪尔·亚当斯率领60名自由之子化妆成印第安人潜入商船,把船上价值约1.5万英镑的342箱(约为18,000磅)茶叶全部倒入大海,来对抗英国国会,此举被认为是对殖民政府的挑衅,英国政府派兵镇压,终于导致1775年4月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声枪响。它是美国革命的关键点之一,也是美国建国的国家神话之一。)成为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欧洲的海外殖民地开始逐渐崩溃。直到1789年,改变世界政治格局的法国大革命终于爆发。
以优雅迷人著称的法国人首先创造出了一种细腻柔媚的洛可可风格,这种风格喜欢不对称的曲线和轻浮的装饰。在著名的法国电影《绝代艳后》中,这种洛可可风格被发挥到了极致。《加勒比海盗》中女主角Elizabeth Swann的穿衣风格也是带着甜美细腻的洛可可风格。
从绘画发展来看,法国画家华托(Watteau)可以被看作洛可可风格的先驱,当然他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这么浮华,主要还是以凄美、微妙甚至有些哀伤的人物描绘为主。其作品《西泰尔岛的巡礼》
空虚、奢华、注重装饰性的趣味并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在社会上层流行浮华、奢靡、毫无节制的洛可可风格时,底层民众的生活却越发地水深火热。在看多了夸张的装饰后,朴实自然的静物画则带着一种宁静感抚慰了人们的内心,代表人物有曾经的宫廷艺人之子夏尔丹(Chardin),他的画风则追求静态的日常生活,包括静物与单人肖像,例如正在做家务的仆役。
其作品《铜水罐》
1789年7月14日,法国巴士底狱被攻破,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拉开了帷幕。在这种动荡时候,任何讲究安逸与享乐的艺术形式都已经是穷途末路,以洛可可艺术为代表的优雅细腻的艺术风格就这样度过了其灿烂而短暂的辉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