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A学习力导师授证班输出合辑

「RIA学习力」《思考,快与慢》No.2,沁水茶园

2019-06-15  本文已影响0人  沁水思语

拆页三 惰性思维
来自第三章《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

P28
脱口而出的错误答案
系统2的一大主要功能是监督和控制思想活动以及由系统1引导的各种行为,使得一些想法直接体现在行动上,或者抑制或改变其他想法。
例如,下面是一个相对简单的难题。别费力去分析它,凭直觉做做看
球拍和球共花1.10美元
球拍比球貴1美元
问球多少钱?
你会马上想到一个数字,这个数字当然就是10,即10美分。这道简单的难题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能引出一个直觉性的、吸引人的但却错误的答案。计算一下你就会发现。如果球花费10美分的话,总共就要花1.20美元(球10美分,球拍1.10美元),而不是1.10美元。正确答案是5美分。我们可以假设那些最终得出正确答案的人也想到了这个答案,只是他们不知通过什么办法成功抵制住了直觉的诱惑,最终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肖恩•弗雷德里克( Shane Frederick)和我对基于两个系统的判断理论进行了共同研究,他用这个球拍和球的问题来研究一个核心问题:系统2对系统1的各类方案监视得有多严密?他进行了这样的推理:那些说球为10美分的人让我们了解到这样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这个人没有认真验证这个答案是否正确,而且他的系统2倾向于直觉性的答案。其实他只要稍稍动脑想一下,就会否定这个直觉性的答案。此外,我们还知道给出直觉性答案的人忽视了一个明显的生活提示,他们应该想一想怎么会有答案这么明显的问题呢。没有验证答案,这是一个明显的失误,因为验证根本不费什么事,只是大脑工作几秒钟(这个问题的难度一般),或者肌肉动一动,抑或睁大眼睛而已,只要稍微动动脑子就可以避免这个令人窘迫的错误。认为答案是10美分的人显然不爱动脑筋,没有给出这个错误答案的人显然思维更活跃。

(说明:下面玫瑰的问题和密歇根州/底特律的问题和球与球拍的问题一样,人们都进入了系统1思考。)

球拍和球的问题、玫瑰的问题和密歇根州/底特律的问题都有共同点,在这些小实验中,答错问题显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其原因是精神动力不足,而不是努力程度不够。能被好大学录取的学生当然能够在前两个问题上作推理判断,在密歇根州的问题上也能够进行思考,能回想起该州的大城市及其犯罪问题。这些学生只要不想接受脑海中出现的似乎是正确的答案,就能够解决更难的问题。若他们满足于现成的答案而不想去思考则会很麻烦。用“懒惰”来形容这些年轻人的自我检测及其系统2似乎有些刻薄,却并非不公平。避免思维上懒情的人可以被叫做“勤快人”。他们更机警,思维更活跃,不会满足于貌似正确的答案,对自己的直觉也常持怀疑态度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认为他们更理性

「I,重述知识」

为什么脱口而出的答案是错误的?请用系统1和系统2解释
脱口而出的答案是偏向于直觉的(系统1在起作用),用于纠偏的系统偷懒了。没有经过系统逻辑的校验,显而易见的陷阱没有被识别,然后就掉进坑里了。

「A1,激活经验」

曾经有一次,脱口而出的答案给自己带来了尴尬,让你恨不得找个洞遁去。当时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你当时进入了系统1没有调用系统2。

记得曾经写论文的时候,朋友帮我整理资料,我写完论文整个人松了一口气,朋友说“累死了”,可分明是我在写论文,于是我脱口而出“你干了什么?”,说完发现整个人都不对了,再赶紧道歉。其实我并不是一个不懂感恩的人,当时下意识想的是他干了什么其他的事情很累,但是话已出口就味道不对了。

拆页四 惰性思维
来自第三章《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

P31
肖恩·弗雷德里克组织了一个认知反应测试,其中包括球拍和球的问题以及其他两个问题,之所以选这些问题是因为它们可以引发一个吸引人但却错误的直觉性答案(我们将在第5章中讨论这些问题)。他还对这项测试中得分很低的那些学生的特点进行了跟踪研究,发现他们更倾向于用脑海中最先出现的想法来回答问题,而不愿意费事去验证自己的直觉。这些人身上的系统2的监测功能往往较弱。那些遇到各种难题都跟着直觉走的人也易于接受系统1的其他暗示,特别是在冲动、不耐烦以及急功近利的时候,这些人就更易接受系统1的各种暗示了。例如,63%的直觉型受试者说他们宁愿这个月拿到3400美元也不愿等到下个月拿3800美元。而那些正确答出3道难题的人中只有37%持这样目光短浅的看法—希望能马上得到一笔钱,哪怕少些也可以。当被问到要想次日就收到自己订购的书愿意付多少钱时,在认知反应测试中得分低的人比得分高的人愿意多付一倍的价钱。弗雷德里克的发现表明,我们这场心理剧中的两个角色有着不同的“人格”。系统1是冲动、凭直觉的;而系统2则具备推理能力,它很谨慎,但对一些人而言,这个系统也是懒惰的。我们从不同人的不同特点中发现了相关性:有些人倾向于系统2,而有些人则更接近于系统1。这个简单的测试可以较好地反映出惰性思考的特点

「A1,激活经验」

请举例说说你身边偏向系统1的人和偏向系统2的人,请用实例佐证。
偏向系统1:我的一位初中同学成绩优秀,但每次老师提问他都抢着回答,就没有一次回答正确。大约用笔写下来作答的时候,给了他足够的时间去思考(系统2起作用),课堂上的应激反应就屡试屡挫。(系统2不起作用)
偏向系统2:我的一位前领导,无论什么观点,都会多问几个苏格拉底式的问题,不会轻易下结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