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故事

抽烟与戒烟之经历

2017-07-02  本文已影响262人  周大渔可持续发展
图:Ralf Kunze

从小,家里就有一股浓厚的抽烟习惯。家里几乎所有的男性都抽烟,有爷,爸,二叔,小姑父。

如果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成年男性都抽烟,我们或许可以说:他们一家子有“抽烟的习惯”。但是,如果一个地方或区域,比如一个村庄,或是相连好几个村庄,绝大多数的成年男性都喜爱抽烟,我们就不能说只是这一家子喜欢而已了,而更像是一个区域的风气了。

虽然我们都不大想要这样的风气,可事实确实如此。

我18岁之前一直生活的小农村,村子里的人相互都熟,都认识。村子里的成年男性中,我几乎没见过不抽烟的。反而是他们相互见面,总会习惯性的从兜里掏出一包烟来,抽出两根,你一个根,我一根。大家点上,一边抽着烟,一边略有深思的说上几句话,接着又各干各的事情去。

熟人见面互相散根烟,像是成了一种约定成俗的礼性。有了这礼性,大家才好继续交流下去一样。

我们那里,村民间相互散烟的场景太容易见到了。比如在大马路上遇见熟人,要散上一根,以表客气。可能由于其中一人赶路,没来的及当场抽上,只是掐在耳朵上招呼一声便走了,不过这也算是完成了一次良好的熟人间的交流。比如在田埂间做活时碰见熟人,掏出烟来,散上一根抽着,那真是极好的提神,再干活都更有劲头。再比如邻居相互间串门,或是一同去谁家的酒宴吃酒,更是不得了,几乎逢人就散,你散过来,他散过去,一根接一根,不停歇。你若没带烟,也没关系,别人散你的时候只管客气的接上就是,不管认不认识。总之,在这种酒宴上不会缺烟抽,有人也较平日里散的更勤快,更大方。不一会儿,酒宴上乌烟瘴气,蓝烟飘渺,热闹异常了。

当“散烟”成了一种礼性,殊不知这里面也会时常引起小尴尬呢。

人少时还好,散烟不会漏掉谁,都一视同仁,一人一根。但要是人多,散烟可就是个脑力活了。你得算着要给哪些人散,先散谁,长幼有别,哪些人已经散过了,哪些人还没有散。如果散的过程中,因为疏忽把哪位熟人漏掉了,而他恰恰又是一个极爱抽烟的大烟鬼,看你散烟,其实眼睛早就狠狠的开始瞟上你,正盯着看你什么时候散到他呢。你却恰恰把他漏掉了,结果可想而知。他一定会在心里嘀咕,你是不是故意的,故意让他难看,为什么其他人都散了,唯独他没有,是不是瞧不起他,等等。自此,一根烟就引起了一个熟人的不满了。

当然我们那里还有很多关于烟的“学问”。

在一贯有抽烟风气的村子里,我的爷爷辈,叔叔辈们都爱抽烟才是正常的。

这里也可以看出来,一个人抽烟与否比较大的程度上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村子里大部分人都抽烟,大的环境如此,我们家自然不能幸免。家庭里的长辈们都抽烟,下一辈也在所难免。

然而,从小的时候来看,我却有不一样。因为我爸抽烟,是一笔雷打不动的开销,积少成多,我妈经常算这笔帐,每次算完都没少抱怨。多次力劝他把烟戒掉,无济于事,他依然我行我素。

也许是妈抱怨的次数太多,却毫无结果,我同情她了。所以自小我就很不喜欢我爸抽烟。每次在房间里看电视,他一抽上,我肯定立马把房门跟窗户打开,透风散气。这也是有意做给他看的,表明我反对态度之明确。并且心里暗暗发誓,以后我长大了一定不抽烟。我把这话跟我妈说道。她不能再赞同的说好,似乎心里多少有了点安慰。“长大了不抽烟,不要跟你爸学”,她说。

小时候的我,十分厌恶抽烟这种行为,及其不愿意吸二手烟,对抽烟的人也没什么好印象。

上初高中时期,学生中有人抽烟已算常见。学校自然是不允许学生抽烟的,在学校里被老师看到,会管,会处分。学生自己也抽的战战兢兢。无奈之下,这批人不敢在学校的公共场所光明正大的抽,只得三五成群的找一地隐蔽处,譬如厕所,或是操场的某个角落,躲起来,悄悄地抽上一根。当然如果是出了学校的门,老师管不着。所以上下学的路上,经常也能看到两三个人一起,手里叼着根烟,甚是潇洒。

我上学期间是个好孩子,对于抽烟的学生总避而远之。在我看来,他们都是学习成绩不好,有不良习惯的小混混。

亲戚中的同辈里,最早开始抽烟的是我堂兄,那时他上高三。

我是撞见他抽烟的,在他们家的地下室里,我看见了烟头。见我发现,他有点慌张、尴尬,不知所措。

我当时也有点懵,在我的印象里,堂兄一直是个肯学习的人,怎么就染上了这种不良习惯呢。这一幕显然改变了一些我对他的看法,第一个从脑中冒出来的就是:哎,哥哥也变,不好好读书了。

总而言之,以上就是我18岁以前,对“抽烟”行为的所有认知。

上了大学之后,学校氛围更加开放,学生公然抽烟,也见怪不怪了,不会有谁来管,这是大学生的自由,只要不在教室里,不在课堂上。

大学四年,我们宿舍里就有两杆烟枪。一个大烟枪,每天一包打不住,四年香火不断。我和另外一个室友曾替他父母捏过一把汗。由于不仅抽烟厉害,还经常熬夜打游戏,吃饭从不正点,会不会大学四年没上完,突然哪一天就猝死了呢。还有一个小烟枪,三天一包烟。刚过来上学那会儿,抽的很少,一天几根,跟上大烟枪之后,渐渐就多了起来。所以我们宿舍经常乌烟瘴气。

那时,我对抽烟行为已经没有那么排斥。觉得抽烟,也是人之常情,一个人的喜好罢了。不再把抽不抽烟跟“好学生”与“小混混”挂钩起来。

只是依旧认为:抽烟是一个不好的习惯,长期对身体损害大,我是不会抽烟的。

然而好多事情,往往最不可能做的人不仅做了,还一发不可收拾。

大学最后一个学期,我跟室友学会了抽烟。可能是觉得学生生涯总算快结束了,很快就要步入社会,对自己作为一个学生身份应该遵守的规则从心底里开始松懈。既然不再是学生,是社会人了,抽烟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么?

似乎绝不会抽烟的我,慢慢抽上了。另一个怎么看,更不像是会抽烟的人,我表弟,大学期间也抽上了。他小时候排斥抽烟比我厉害的多。

事实上,到了我们大学快毕业这个年纪才抽烟,家里的长辈们见到也都默许了,跟他们这般大得到父辈们的默许一样。不过偶尔还是会唠叨一句:小孩子烟不能抽多,肺还嫩着呢!可到散烟的时候,也总会给你扔过来一根。

抽烟的人都知道抽烟有害健康,每包香烟的壳子上都有写:吸烟有害健康。

我有揣摩过商家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是出于好心的提醒么?还是在玩儿一种奸诈的心理把戏?!

两者可能都有,但我觉得后者更重。

生产香烟的商家把“吸烟有害健康”明摆着写在烟壳上,一方面来说,是已经把吸烟的危害告诉消费者了,让消费者享有了知情权,这样一来,如果抽烟抽出毛病,自然不能把责任怪罪到商家头上,因为商家早已经提醒过。另一方面,从人心理的角度来看,当人知晓做某件事情的危害时,知晓这信息本身就像是获得了一种掌控感,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范围内,不自觉会产生“我自有分寸”的心理暗示,由此也就往往容易低估积小成大的危害程度。

既然抽烟的人都知道“抽烟有害健康”,其中一些警觉性比较高的,就会下决心戒烟。可能也看到了劣性抽烟带来的恶果,比如身边的熟人,四五十岁就早早得病去世了,他们不想这样短命。

我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爷爷的去世就跟常年抽烟有直接的关联,还有爷爷的弟弟,我的另外几个亲戚,都是如此,去世都不久。给了我们小一辈抽烟的人足够提醒。

不过,这提醒估计也只是一时的吧。

我身边戒过烟的人有不少,包括我自己,但真正戒成功的却几乎没有,包括我自己。

爷爷戒过烟,在生命的最后两年,医生千叮万嘱不能再抽烟,否则情况会很糟糕,这才把烟戒掉一年多。不过最后还是又抽了起来。我爸也有过那么几次说要戒烟,想戒的心是有的,行动上却没有过一个星期的。

戒烟中最厉害的和最有决心的要算二叔。二叔说戒就真的戒了五六年之久,不容易,佩服他的毅力。不知道背后有什么样的动力促使他下了那么大决心。可是,戒掉了五六年,也不代表就真的不会再抽了。二叔现在好像又抽上了。

关于戒烟,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来理解其难度。烟抽上了瘾的人,就像男人尝到了女人的滋味,启动了人的天性--“色,人之性也”,再想让男人忘记有女人的存在,忘记性的欲望,这不太现实。即使短时间可以克制,但一旦有条件,便又会触发“天性”,重新染上。所以即使像二叔那样,一口气戒了五六年,一不留神还是会重来。

不得不说,抽烟上了瘾的人,再想彻底戒掉,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克制的过程,甚至是一辈子的克制。

我抽烟时间并不长,从14年初算起,到现在有三年时间。三年来,抽烟不算厉害,平均三天一包烟的样子。即使这样,也足以让人上瘾了。

三年中间,断断续续也戒过几次,戒烟最直接的原因要归于跑步。

第一次戒烟是在一次长距离跑步训练之后,那次准备跑个半马,但在跑到17公里时(我记得很清楚),胸腔开始疼痛,呼吸困难,完全跟不上跑步的节奏,最后几公里不得不很小很小的步子跑完,甚至不如平常走来的快。这显然是长期抽烟导致的在长距离运动中,肺功能跟不上。

那次经历给我印象深刻,回来后,一个月,一根烟没抽。本以为可以借此机会彻底戒掉了呢,可是啊,人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经不住朋友、同事散的烟,一根一根又抽上了。

其他几次戒烟已不太记得具体经过。印象中,逢年过节回家,总是免不了要抽上。大家都抽,散你一回,克制的住,两回,克制的住,散你六七回恐怕就要伸手去接了。

总而言之,对于戒烟之难,我是有体会的。即使是我这般浅的抽烟资质的人,戒起来也是三番五次戒不掉。

烟到底哪儿好呢,为什么烟民那么多呢?上瘾了又总是戒不掉呢?

用表弟的话来说,烟有很多妙处,比如高兴的时候来一根,无聊的时候来一根,低落的时候来一根,失恋的时候来一根,朋友见面的时候来一根,紧张的时候来一根,酒足饭饱之后来一根......有太多的场景会想到它。

这样看来,说白了抽烟其实是在帮助我们打发时间,打发一个需要与“人”分享的时间,很多时候又无人在旁,只能点起烟这个朋友,与它聊上两句,以作抒发。

这种期望被倾听的需求,什么人生阶段都需要,故难以戒掉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