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者简宝玉分享会日更写作打卡

有了攀比心,也不一定每回都是坏事

2018-04-05  本文已影响9人  泡沫有故事
读书的攀比心,这个可以有!

一直以来,都很爱看电子书,几年前看的都是言情,除了言情别的类型都不看。

当然有看完整本的,也有就看个开头,就没兴趣读下去了。

到现在能记住的书名,都寥寥无几。更别说对自己有什么益处了,也不过是打发了那些年的晨光。

近段时间用微信读书(一个看书的app)看,当然也可以听。但我总觉得听,没什么效果。对各种听书活动也不感冒,可能就是听的时候,精力会不集中吧,精力不集中,当然就收不到听书该有的效果了。

毕竟听的时候,手闲着,眼睛也可以闭起来,就只用得到耳朵。你可以做着,可以躺着,可以做家务时听,把手机放口袋里戴耳机听就能,走到哪里听到哪里。当然,像我这种戴上耳机,耳朵听着,心早不知道跑哪里去的,怎么可能会学到东西呢。所以,现在阶段我听书,是基本没听过多少。

要是看的话,还要在心里读出来,又跟听不一样,也跟用嘴巴读出来不一样。

忘记在哪里看过一句话了,说看书的时候,读出来不利于记忆。

这就跟我看电子书,不喜欢用听书来代替眼睛看一样。

当然看电子书也有弊端,那就是长时间要盯着手机或者电子设备,眼睛会受不了,对视力会有影响。

一般他们都说看书还是看纸质的好,其实我也同意。

一是看时间长了,眼睛也不会那么累,二是以后想看的时候,再拿来翻翻,会有老友重逢的感觉。纸质书就像有生命一样,不像电子书,老感觉是冷冰冰的,跟千年的干尸一样,没有呼吸,没有温度,更没有墨香。而且看完了,都不会想着再翻第二遍。

我呢,是因为买来也不一定就真的拿来读,也不能就像小品里拿来糊墙,或者用来垫桌角吧?

书应该是该在懂她、惜她的人手里,像我买来不读,高高挂起,对书不尊重,对书的作者也不尊重。

从去年开始我看书的方向或者类型,就发生了变化,可能也跟年纪有关。再也不看关于言情,情情爱爱的,尤其是霸道总裁啊,玛丽苏啊之类的,只谈爱情的书,都自动过滤掉。

最近看了成功励志类的,人物传记类的,还有关于唐朝诗人的。长时间看同一类型,就会有疲乏感,尤其是看唐诗的时候,看完后诗句并没有记得多少,却反而有点像高原反应一样,看到想吐的感觉。

可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出了学校后,并不怎么喜欢看、读唐诗了,因为在学生时代,被老师要求背诵,而且是十几年的不间断的诵读,时间一长谁都会有腻味的感觉了。就像每天都吃同一道菜,而且还是被动强迫的,不得不背,不得不喜欢。这样就更会有逆反心理,对诗也不会有喜欢的感觉了。

最近因为加了简书群,加了好几个简友微信。有一位“怪物同学”也同样喜欢用“微信读书”app看书,而且已经两周占据我好友列表中,看书时间最长的榜首了,以前我可是总是第一人啊!

就觉得有点被碾压的感觉,也会好奇他怎么能有这么长时间用来看书呢?当然,同时也是一种督促,有种棋逢对手的感觉。

虽然咱不能保证能在看书时长上胜过他,也不能退却,要有自己的坚持。毕竟看书,得到的东西是属于个人的,学到了就是学到了,并不是无用的东西。

昨天早上醒来的早一点,登录“微信读书”,看到他在听书,果然是很勤奋啊!怪不得这两周他都能荣登看书时长的冠军宝座啊!

优秀的人,果然都是在别人用来睡觉、打游戏的时间用来用功了呀!

明明看不到别人用功,却总能看到别人能取得成绩,这就是大多数普通人的困惑。

为什么看不到他学习努力,他总能完成工作,得到老板和上司的肯定呢?

因为努力的人并不一定都高调。

重要是是结果,而不是在乎别人的看法。

有了这位朋友,我最近总是有意无意的看他的状态,看他在看什么书,却忘了自己的初衷是为了看书,书都看不进去了。

这是我自己的原因,是心态问题,最近有点焦虑,不能怪罪于这位“怪物同学”。

我想我是过分关注别人了,把专注力用在了不该用的地方。有了攀比心,激起了胜负欲,反而忘了读书这件事了,毕竟书是用来看的,不是用来作攀比的道具的。

“怪物兄”咱们继续加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希望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