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枫分享素材库青枫投稿社青衣小馆(消零专题)

今日所有热泪流入南京

2021-12-13  本文已影响0人  纪闹闹

又是一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想必大家已经在不同的地方刷到了“勿忘国耻”,或是“珍爱和平”几个字。但说实话,如果不是这几个字的提醒,可能很多人都不会想起这是一个什么日子。生活,只是一如既往的毫无波澜。除了南京人,这一天的南京,全城默哀。

10点一到,城市的上空是响彻整个南京的防空警报声,汽车、轮船、火车在鸣笛,而在街道之上,是无数低头默哀的市民。

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

有人问,为什么我们不能忘记南京大屠杀?

有人问,为什么我们总要在这一天掀一次伤疤?

有人问,为什么我们不能放下伤痛,重新出发?

为什么有人会问出这种问题?因为时隔84年,漫长到早已让许多人已经无法直接体会到那种无力、绝望与残酷。但我想,这些问题其实也不难回答。有无数人,给出了属于他们的答案。恰是因为这些人,我们也就有了绝不遗忘的理由。

9月19日,9月20日,10月19日......这是几个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毫不起眼的日期。也是三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离开的日子。他们是黄刘氏、傅兆增、马秀英。

“生老病死”本是人生规律,谁都要遵守。但,这群幸存者是那么的独特。84年前,他们避过了日本捅过来的刺刀,躲过了日本飞机投下的炸弹。相对于那30多万亡灵,他们算是幸运者。但如果你当面为他们贴上「幸运者」的标签,他们一定不会接受。

父母在他们面前惨死,姐妹被日军凌辱,兄弟被活埋,家和国被焚烧,那种痛苦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记忆里,终其一生。

截至这一天,幸存者的数字,定格在了61。这些老人还有人经常做噩梦惊醒,还有人在等一句道歉。

一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陈德寿回忆说:“有一天,家里突然来了个日本兵,要找花姑娘,当时家里只有奶奶和姑姑,日本兵把我姑姑拖到房间。我在旁边看到她拿出刺刀朝我姑母大腿戳了一刀,后来又在身上戳了5刀。姑母躺在血水里,她说,太疼了,想喝糖水,等奶奶拿来糖水,姑母已经断气了。 ”

说到这里,老人低下了头。

他说:“每次讲完回去,我都要难过好几天,脑子里就像放电影一样,出现小时候的画面。但是我还要一直讲,希望这段历史让更多人知道。”

80多年过去,硝烟早散去。

有一群人,他们的往后余生却都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中。他们说,“希望这段历史让更多人知道”。我不敢让他们失望。

叮咚,叮咚,在拥挤的南京纪念馆中,水滴落下的声音异常清晰,每隔12秒,一滴水就从高空落下,掉进黑色的“水面”。

这意味着,30多万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在那场持续6周的浩劫里,每隔12秒就有一个生命消失。

他们是战士,更多的是手无寸铁的普通人;有的是南京人,有的是外地旅客。

但正如张纯如说:人经历过两次死亡,一次是肉体死亡,一次是人记忆里的彻底烟消云散。

幸运的是,我们从来没有忘记过他们。84年间,他们留在了诗里,“日寇屠城去,至今江水腥。冤魂三十万,呐喊化雷霆!”,出自王宜早《公祭献词》。他们留在了画里,1991年,油画家李自健连续八十个日夜,创作了《南京大屠杀》这幅被称为“历史见证”的作品。他将1937年日本人侵占南京,屠杀成千上万中国人的历史场面呈现在世人眼前。他们还留在每个爱好和平的人心里,只有知道战争有多痛,才能珍惜和平。为什么我们不能忘记南京大屠杀?因为那曾经死去的30多万人,是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的同胞,正如你我。

今天的南京城,一定很挤吧,毕竟有30多万人要回家。每一年的这一天,对南京人来说都是特别的。高空中的防空警报,马路上汽车的鸣笛声,报纸上是黑色的封面,路上是默哀的行人。每一个南京人,都在努力记住。记住遇难的人,记住幸存的人,记住那些为之奔走的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