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500字每天写1000字1000种思维模式

沟通不畅的根本原因是这个!|多元思维050号

2019-04-14  本文已影响59人  肚财神

这是《直觉泵》的第7种思维模式。这个理解非常新颖,非常有解释力。

当专家与专家对话时,不论他们的研究领域是否相同,总会错误地“过少解释”。理由很简单:跟一位专家过度解释某件事是一种严重的侮辱,就好比对他说:“用不用我教你怎么拼写啊?”没人愿意侮辱一位专家。所以,为了安全起见,人们宁愿错误地“过少解释”。

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并非有意为之,而且要完全不这么做几乎是不可能的。过少解释是沟通不畅最主要的根源。

在公司中或者在家庭中,不管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很多人吵架都是因为对对方的一些信息不了解所导致的。想想就知道了:大部分吵架最终都言归于好,就是因为消除了那些之前认为的矛盾或者隔阂。若是之前进行了足够多的解释,这样的误解就不会产生。

可事实是,无论如何,过少解释的现象总是会发生,因为我们觉得自己要尊重对方,有些简单的道理是不言自明的,说的太明白了,好像把对方当白痴一样。如果说的太多了,自己也太啰嗦了,给人的感觉也不好。

所以最终我们在沟通过程中讲的都是最大公约数,如果是两个特别熟悉的人,倒也罢了。但是我们在生活中沟通的对象,大部分都是不太熟悉的人,而即使是特别熟悉的,也不是什么都讲,因此,过少解释是一定会存在的,误解是无法绝对避免的。

既然如此,我们该怎么办呢?

丹尼特在文章中给出的方法是这样的:

有一种间接的方法相当有效:让专家们对一群充满好奇心的业余听众表达他们的观点,同时让另外一些专家旁听。

在《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中,作者也提出了一种方法:讲道理时,想象在讲给三岁的小孩子听。其实道理都是一样,假设对方是一个完全不懂行的白痴。

这样做是可行的吗?理论上是可行的。我们在与别人进行沟通的时候,为了保传达效果,或者保证自己的观点被彻底理解,我们可以这样做。这样必然造成大量的信息冗余,但同时误解更少。

然而有一些生活工作场景下却是很难做到的。比如,你经常给领导汇报工作,这样做会让领导觉得你抓不住重点,让你以最快的速度丢掉饭碗。

所以,冗余和完全理解是不可能全都照顾到的。我们只能根据不同的场景采取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比如:

第一,尽量量化,减少需要理解的成分。

第二,使用使用对方能听得懂的话语体系,比如给懂技术的人讲换不动技术的人讲,就必须大不相同,特别要警惕术语的使用。

第三,作为沟通方,讲完一段话之后,自己总结一下观点,最好再举一两个例子;如果可以的话,让对方重复一遍自己的观点。作为倾听方,可以用自己的话把对方的观点重新表述一遍,询问对方是否正确。

总之,沟通就是一个不断交换信息的过程,信息交换的速度和质量决定了沟通的质量。认真研究概念,让自己所说的话更准确,减少歧义,是很重要的;了解对方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历,也是很靠谱的方法。

总结一下本文的观点:过少解释是导致沟通不畅的核心障碍。我们可以采取下面4种方法克服这这个障碍:第一,尽量多了解对方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历,用对方能够听得懂的方式表达;第二,尽量使用精确可以量化的语言;第三,主动总结,并用例子来阐释自己的观点。

关于这个观点,希望我没有过少解释。


知识本身不是力量,“知识+持续的行动”才是!我是陶肚,用三年构自己的知识宝库,我们一起来吧。

一起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