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
今天终于磕磕绊绊的完成了读书的目标,其实今天的任务不是很重了,只有50多页的阅读任务。
今天去上班,单位人真的很少,心里难免对团队长要求上班的决定有些质疑。但是也理解她的艰难,同时也在心中暗暗提醒自己,一定要提高工作效率,然而刚开始工作,脑子反映有点慢,同时对于填表这个事情,自己一如既往的墨迹。
可能主要是源于对这个工作还不是很熟练吧。这也提醒自己,在干一项工作的时候不要仅仅看到工作的表面,要往深里扎根,真正明白这项工作应该怎么干。就是拿填表这件事情来说,之前自己就是依样画葫芦,甚至存在一种逃离感,感觉自己干这项工作不会太久。所以没有深入的思考,每一个数据到底代表什么意思。在今后的工作中,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再细致一点。
另一方面,我看了一个让自己想要流泪的视频。前麦肯锡合伙人李一诺的演讲片段:力量从哪里来?她分享了自己从小作为学霸,清华毕业赴美留学,毕业顺利进入麦肯锡,这足以说明她的优秀。但是作为加州办公室里唯一一个外国人:没有投资经验、没有商业背景,她依旧怀疑是不是招聘方看走了眼才录取了自己。她感叹:“这份看起来非常美好的职业起点,于我当时每天都要找到力量才能去工作。”于是她付出200%的努力,干得多、睡得少,甚至她购入职业装、换发型、学化妆,竭尽全力让自己看起来像个职场精英。大概一年后,她负责一个复杂的职业模型,得到了高标准、严挑剔的德国领导的肯定,“一诺,我就想告诉你,你的工作非常出色”。那一刻她感觉到力量,认识到“力量是从别人的认可带来的自信而来”!后来她因为看不惯公司的领导不公平的对待同事,对于领导岗位感到厌恶,自然没有从优秀员工往上进步的决心。直到她再一次认识到:“当你对现有的体系不满,认为自己坚持的东西是对的时候,其实想让自己的坚持成为现实,唯一的路径就是在现实的环境中自己成功”。(简言之就是当你看不服别人时,就让自己说了算。)她再一次认识到:力量,来源于我想带来的自觉。所谓自觉就是你可以愤怒,但是你不要抱怨,想要什么样的环境就自己动手去创造它。
想给先生推荐《我的二本学生》,他的反应冷淡,而我只能用我给你推荐的书都不错来劝说。显然这样不行。
刚开始看这本书,认为作者太沉溺于对遣词造句的追求,有些句子读起来绕嘴,但是当自己读下去的时候方发现,这本书,不仅是讲作者任教的二本学院的学生,还讲家长,讲时代变迁作用在底层人民身上的影响,体现出作者任教的十七年的时间长河中,从2005年到2016年的时间跨度中,那些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及其背后家庭的故事,折射出广州、深圳这些年的发展和变迁,作者通过描述房价对自己学生的择业、生活的影响,何尝不是房地产市场对这一代人的影响。总之,这是一本让自己开始去思考的书。非常值得读。我总能在那些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但可能是南北方环境的差异,我没有那些淡然。
明天希望自己能够更加精心的工作,关注书和远方。完成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