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叶粽子的往事
粽子除了用粽叶裹外,还能用芦苇叶裹。小时候在农村,糯米是自家种的不难得到,而粽叶却得之不易,要去几十里外的镇上买,却也不一定买得到,所以平时去镇上时要有心留意,看到了先买来备着。有次特别嘴馋想吃粽子却没粽叶,母亲没办法就吩咐我们去采一些芦苇叶来。芦苇并不全是长在河边,水分充足的沟边也有。小时候精力充沛,好奇心又大,总是撒丫子满处跑,对于村庄的情形早已了然于胸,哪里有芦苇也是一清二楚的,很快便奉命采回来了。
老家的芦苇都是野生的,新鲜的芦苇叶窄窄长长的,算起来宽度约是粽叶的三分之一左右,多叠几片加宽肯定没问题。洗干净的芦苇叶碧绿碧绿的,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母亲又从稻草垛里拔了两捆稻草,那是晒干的稻草,枯黄色的,除去枯叶和两头后单留下茎杆,茎杆就是捆粽子的绳子了。须先放河里洗干净,再放入大锅里加冷水煮开捞出,如此,增加韧性方可使用。
临时起意,没啥准备,母亲就给我们裹了白糯米粽子,那也足以令我们欢天喜地了。
几张芦苇叶叠起来裹,制作多了一些繁复,个头也受限,比粽叶裹的小了一些。裹完装了满满一大锅,颜色鲜翠欲滴。它们看起来不像是裹出来的,更像是什么树上刚摘下来的果实,散发着新鲜的诱惑。
烧粽子要用柴火烧,火力要比稻草旺,待到水烧开后蒸汽弥漫开来,沸腾的水将芦苇叶里的清香气源源不断的释放出来了,越来越浓郁,充斥了整个厨房。从来没有吃过芦苇叶裹的,光凭这味道想来也不会令人失望的。
烧好火后并不能马上掀开,需要焖。常言道:“焖一焖,滚三滚”,可见焖的“火力”不可小觑,作用更是举足轻重,这是烧硬菜不可缺少的一道重要工序。终于等到母亲的首肯可以吃啦,马上掀起锅盖用手扇走烫脸的蒸汽,小心提住绳子拎起两个放灶台上,用剪刀挑断稻草绳扒开芦苇叶,用嘴使劲吹一吹热气便不怕烫的凑上去咬上一口,“好吃!”不觉脱口而出。经过烹煮,芦苇叶里逼出清香浓郁的汁水,糯米浸润其中,颗颗吸足水分并与自身的香甜交织在一起,成就一番天作之合。这种香味并不止于嗅觉,入口后唇齿清新,接着肠胃也欣然地拥之入怀,温暖舒畅之感在全身一丝一丝的蔓延开来。
常有人说糯米粽子吃了不易消化。确实,若是有人在厨房里负责烧粽子,那么当粽子在锅里沸腾时不断散发出来淀粉味就能把人熏饱了。然而,芦苇叶粽子却悉心地照顾到了这位辛苦的“烧火工”。原来,新鲜的芦苇叶具有清胃火、除肺热、健胃、镇吐、增强抵抗力、利尿通淋的神奇功效。当年一个目不识丁的农妇领着两个贪嘴的幼童无意间竟造就了一道健脾养胃的药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