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2017年“书香民大”活动专题(不允许投稿)广西民族大学

【书香民大】读《无声告白》有感――期望值下的悲哀

2017-12-29  本文已影响48人  55db744c6ea5

   

【书香民大】读《无声告白》有感――期望值下的悲哀

      “人的一生都在试图重温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错误。”我想,是这样的,玛丽琳和詹姆斯对莉迪亚就是如此。

        这是一个撕裂的故事。父子间的撕裂始于父亲詹姆斯对大儿子内斯童年时的掌掴,他残忍地挤压着内斯的太空梦;母女间的撕裂始于玛丽琳的母亲对于其婚姻的失望,她渴望玛丽琳觅得优秀的哈佛男人,然而却是不被哈佛录用的普通华裔男人;兄妹的撕裂始于内斯与莉迪亚的即将分离,最懂她的人竟要远赴哈佛求学,再也没有人能让她在重压下悄悄喘口气了;家庭的撕裂始于莉迪亚的死亡,詹姆斯和玛丽琳的唯一焦点模糊了,家庭从此战火纷飞,婚姻结束了,大儿子出走,小女儿神伤。

        这也是一个愈合的故事。美国女学生玛丽琳的出现曾治愈了华裔普通教授詹姆斯渴望提升社会阶级与地位的自卑心态;莉迪亚在生物学科上戴着镣铐起舞,一步步逼近母亲儿时的梦想,治愈着玛丽琳不可即的医学梦;每天餐桌上哥哥内斯理解的眼神都恰巧治愈着妹妹莉迪亚所担负的沉重的学习压力与家庭期待;懂事而乖巧的小女儿汉娜从未享受过家人的怜爱,但也正是她的存在,最终却能够治愈着整个支离破碎的家。

        而撕裂与愈合的触发点最终都聚集于莉迪亚的死亡。

        话语是复杂的,人心是矛盾的,人心藉以话语所传递的期望值却足以在不经意间摧毁抑或成就一个人,对于莉迪亚来说,她的父母认为是后者,而她却令其难以置信地成为了前者。正如作者伍绮诗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真正找到自己。”可莉迪亚失败了,她喘不过气了,她完全无法平衡自己了。

        正如前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豫章书院,当孩子的日常表现无法满足家长的期待时,家长首先想到的却是人为性的逼迫与改造。这是社会的一大常态,也是家庭教育的悲哀。原生家庭论之下,孩子总是被迫当作家长的复制品,父母将曾渴望却难即的一切总是毫无理由地塞给自己的孩子。只不过很可惜,大多数孩子并不具备替父母“圆梦”的资质,取而代之的只能是无力的喘息,甚至绝望。

        “救救孩子,”像鲁迅发出的喊声一般,《无声告白》也在无声地叫喊着。只希望,这一声声叫喊不会是惘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