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鲜血淋漓的信仰
20世纪初的中国,虽然清王朝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但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信仰却开始酝酿发酵。那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正在一批新锐的青年身上得到践行。他们有些人甚至不起义也能过着优越的生活,他们明知起义的结果就是死亡,也就是即使起义再怎么成功,自己也无法享受其中的好处,可他们就是要前赴后继,就是要义无反顾,这是一个信仰的时代,这是一个为了给大部分民众以及子孙后代创造一个幸福的国度而甘愿自我牺牲的时代,这个时代开始了,在牺牲中开始了。
中国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本是一名医生,他目睹封建制度这个病更深,手握手术刀救人不过千百,变革制度救人何止亿万,于是决心弃医从文。最初对清王朝抱有幻想的他曾经对李鸿章上书建言,但是未被采纳。从此,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政府成了他矢志不渝的目标。
从1895年至1911年,孙中山在国外宣传革命思想,积极唤醒国人救亡民族,先后发动了10次起义,每一次都以惨烈的失败而告终。虽然这10次起义的地点很接近,结果也都一样,但是国人的认可度却在悄悄地发生改变。前几次起义,不论满朝文武还是平民百姓基本都认为孙文是乱臣贼子,和太平“长毛”一样,不过是想当皇帝。后几次起义,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尤其是1905年成立同盟会后,会员遍布全国,几乎全中华的青年群体都希望起义成功。
1911年4月27日,由孙中山策划,黄兴率领120名同盟会成员直扑两广总督府,发动第十次起义——广州起义,后搜集72具烈士遗骸藏于黄花岗,也称为“黄花岗起义”。这一次起义虽然失败,却让全国各地同盟会成员抱定必死信念,起义之心愈加坚定。黄花岗起义72具烈士遗骸中,不得不提林觉民。林觉民临死之前的一封《与妻书》堪称千古绝唱,列为世界最美的情书都不为过。在笔者还是学生时期,读林觉民《与妻书》羡慕信中不舍深情的痴爱纠缠;当笔者踏入社会,更羡慕信中为祖国之未来百姓之福祉而永别爱妻捐躯赴义的坚定信仰。
1911年5月,清政府为了向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借款抵押,将民间筑路权收归国有,随后将其卖给列强,引发了四川保路运动,武力镇压导致运动愈演愈烈,清廷不得不调派武昌新军前往四川,造成了武昌重镇兵力空虚。
武昌有着两个先进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积极准备起义。两团体领袖见面秘谈之后,准备起义,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为革命军临时总司令,共进会孙武为参谋长,以文学社的机关为临时总司令部。为了有足够的准备和等待黄兴与宋教仁,革命军决定在10月16日举行起义。10月9日参谋长孙武在汉口俄租界配置炸药时不慎引爆,被巡捕抓走,随即连同起义军名册转送湖广总督瑞澄,导致秘密运送军火的杨宏胜等人被杀。瑞澄下令全城戒严,但是却犹豫不决,既没有当场比对名册抓人,也没有当军队的面烧毁名册,导致了革命军起义之心更加坚定。
第二天入夜,新军工程第八营的熊秉坤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全军响应。10月10日光复武昌,10月11日光复汉阳,10月12日光复汉口。因为孙武被炸,蒋翊武不在,起义之后的革命军却没有一个能够服众的领袖,大家共同推举了黎元洪任领导革命军,虽然黎元洪身为清朝官员造反的代价,更何况几百年都没有人造反成功,所以拒不革命,但是在黄袍加身逼上梁山之后,也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当时的他应该不会想到,他实实在在地捡了一个便宜。
辛亥革命武昌胜利的消息传遍了大江南北,传到了世界各国,全国22个省中17个省响应独立,孙中山看到消息更是欣喜若狂,坚持了16年的革命愿望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清廷启用袁世凯镇压,袁世凯等这个机会已经好久,重兵反扑,虽然黄兴北上武汉抵抗北洋新军,但是面对各种新式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军队,革命军还是遭受了重创,损失惨重汉阳失陷。
12月份,孙中山回国,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山人海般的欢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建国。革命志士连同孙中山都期待着一个崭新国家的诞生,但是清朝还在,北洋新军势力强大,列强蠢蠢欲动,诸多措施同样触及很多人的利益,大部分民众的思想还很落后……,对于这个实行了2000多年封建帝制的国家,一夕之间还不能让所有人接受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谁能想到,更大的死伤,更大的风暴还在持续酝酿着……
笔者一句题外话,与君共勉,如今我们的民族正在迅速的崛起,这正是一个无数先烈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创造幸福的国度,和平已然降临,自由相对开放,平等逐步完善,而我们的信仰呢?我不清楚,愿与诸君扪心自问!
目录:百年国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