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生活美好

不只是吸引

2017-11-30  本文已影响26人  茫然的蒲公英

虽有盗用之嫌,但在读完这本书后,准备正儿八经地写篇读后感时,进入脑海的就是这句话。

第一次在杂志上看到陈蔚文的名字时,只是个陌生的符号,一位文联朋友告知才知是省内知名美女作家,刚工作时就看到过的杂志《涉世之初》编辑。刚从朋友处听到这个名字不久,我的邮箱里竟然意外地收到封署此名的邮件,说在网上看到我一文,拟用,但说是《女友》杂志编辑,惊讶而狐疑并将它写进邮件,很快收到确认回信,此陈蔚文乃彼陈蔚文,只是已来沪。登陆我贴文的论坛,才看到早有站内短信,只是我很久没去,她再找到我邮箱并来信,真是感动到无言。

后搜到她博客,一去就喜欢上了,记得当时正看到她博上写观超女的字,后有批评说没想到大作家竟喜欢这样低俗的东西,感觉很亲切,因自己也喜欢看也怕人说低俗呢。

有朋友说她的文字太“小资”,并对我如此喜爱她的文字有些奇怪,我自己也一直疑惑,因为我和时尚小资都是根本不搭界的人,身处的环境和关心的事物也和她有很大的差异,或许寻找差异性也是阅读一大乐趣?比如读《蓝》时就觉得她文字的简洁对于一向冗长却无法摆脱的我有很大的吸引力,她的文字中还有种 “轻逸”,也让习惯滞重文字的我似乎有种逃脱的喜悦。

读完这本书后,我才明白,虽然对她文字中提及的很多事物我知之甚少或者根本不懂,或者喜好不同,但在对事物最本质的看法上,我和她还是有很多共鸣。

阅读中共鸣仍是不可缺少的元素。

02

她的自序《“无用”与永恒》,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心。

多年前毕业实习时从图书室借了些书到实习地,同学F来玩时看到,问我读这些书有什么作用?是为完善知识结构或者其他具体目的,当时我语塞而气恼,回他说我就喜欢看无用的东西。记不清都是什么书,但没一本是“有用”的,却是确定的。

一直以来我都喜欢务虚的东西,但却看重务实的东西,尤其刚毕业那几年,感觉在机关里的生活简直没有一点意义和价值,羡慕那些创造实实在在价值的人们。

很多年过去了,对于我,正像这篇文章里说的“无用的事物仍然‘无用’,‘有用’的事物仍在远处”,我依然还是喜欢那些无用的事物。

读《花火》时想起看到的一篇小小说《越狱》,在校大学生写的,有些令我惊心,一个屡次越狱成功的奇人最后被关到一个特别的监狱,此监狱没有围墙,只让他每天重复同样的日子——其实我们大多数时候过得不正是这样的日子吗?“当一辈子被铆在固定位置,你会渐以为凳子腿就是你的腿。我常想从现在,此刻跳开去,跳到另重空间、另个梦境访问下”,这种欲望谁没有?

方式当然不只是看创意设计,包括观影视剧,读文学作品及少男女们“追星”恐都有此意。《上路》也是方式之一,远方对人总有种“招魂术”,《单程青春》里写的“远方是让人期待的一团模糊的光,而此后光亮普照,那种让人心悸的期待或许就永远消失了”更贴切之极。年少时对远方充满了向往也做过种种努力而未果,随着年岁增长渐淡化,即使短期外出很快就盼望回到原定轨道,我是个渴望改变又害怕改变的人,属于“弹跳力不够好”简直就是弹跳力很差的人,自然“仍滞留原地”,“好在有许多弹跳力出色的人,能让你看看他们是如何一跃而起,摆脱引力,去擦亮那些花火的”。

《诚也勿扰》在博上读过,也喜欢那首《昂》,还是喜欢称《星》,在世博会开幕式上听到就喜欢,书中插图没有在电视中看到的沧桑感。“看谷村在舞台上那样沉着地唱《昂》,我想他自然是有故事的人,虽然我对此一无所知,就像我远远为之注目过,却从未走近的另些陌生人”想到楼下巷子那个残疾女孩一家不知何时已搬走,曾在小文中写到过,也从未想过走近。

《后中年时期》把进入中年及后中年期的男女之间的种种尤其是情感变化写得入木三分,叹服之余不由得想:一个把世事看得太透的人会怎么样?有朋友说读出她性格中的“冷”,还有人说她刻薄,不知是否就指这个?

阅读中的共鸣感有时简直就像地下党接头,找到组织和自己人的那份惊喜。

事实上,她对世事的洞察力使得她的文字让很多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鸣,比如《恒温》里对超市中尤其是大超市中人们购物时的心态“人会像温水中的蛙,不自知地迟滞下去,然后购买一堆‘无效’商品,回去闲置或等待过保质期”,《天书》她把医生医嘱处方字体比作天书,开头就一句“医学院在教授人体解剖学、诊断学、内科学及护理学之外,一定还教习了一门书法公共课”等,还有她写网络购物心态的《幻象》。

03

也许有人说,写出共性的东西没什么,要写出个性的只属于自己的东西才是好的,我也是此论支持者。但我想在人性深处其实有许多共同点或者说相通点,你真正看到自己内心的时候往往也看到了其他人。

书中有些属文艺随笔,《露从今夜白》,写三毛和荷西的,以前在她博上读过,再读仍然很感动,《请写在你心上》也是,为她的真情,其实一直感觉她冷静的文字外表下是一颗敏感真挚而热诚的心。

写朋友的《闺蜜符猪》和写父亲的文字更令人有种温暖的感动。后面写蔡康永的《荒诞才能放电》等就恢复她的机智幽默了。

《和人世隔着大雾》,很喜欢这个标题,里面提到伍尔芙,伍的经历给我很深的印象,手边有本她的随笔,读了大半,初读有些琐碎,细读才觉其中滋味,《伦敦街头历险记》简直妙趣横生,而她的文艺随笔则是一读就很喜欢,优雅的简明和洞察力,此时想起觉得和陈蔚文的笔调倒是有某种相似。

04

在读作者前本散文集《蓝》时,我感觉美中不足的就是作者把自己隐藏得太深了,她在一篇创作谈中也说散文其实更能隐藏自己。而朋友W却在读后说感觉书里写的全是作者自己,我惊讶而惭愧。

在这本《诚也勿扰》中我觉得作者更坦承,喜欢《守夜者》其实更因为里面有作者深切的亲身经历,也因此我觉得这本书比《蓝》更好,至少我更喜欢。

读陈蔚文的文字会让人不时想起那句源自《红楼梦》的著名老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几乎什么东西都能被她写进文章,吃饭、穿衣、穿鞋、购物、上网乘车地铁、聊天、看病、观影视乃至看肥皂剧……

这使她的文字充满生活烟火味,同时又有超拔庸常生活的深度和角度,而这可能正是最吸引我的地方,而且从不拿腔拿调,文字平易简明,雅俗共赏,“文章既有学养的积淀、独立思考,同时又才情横溢,流畅好读”。

文字即是生活。《裸婚时代》刘易阳对父亲说他要求的不过是“尘世间的爱”,吸引我的其实也不是文字,而是生活本身,它对我们而言也不只是吸引,而是爱,我们爱这平凡的尘世,也爱这尘世间的平凡文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