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猴子来了,你是龙王还是如来?
好久不见的朋友聚会。聊到让人抓狂又毁形象的经历,发现很多人谈到被气得哭笑不得颜面全无的时刻,竟然都是因为遇见了淘气包、小脾气、熊孩子……如果不巧“大闹天宫”的那个就是自己的孩子,简直想一把把他塞回肚子里,要么自己找个地缝钻进去。
嗯,孙猴子来了,你通常扮演的是老龙王还是阎王爷?是唐僧还是如来?春节假期就要来了,不备上几招怎么开心过年呢?
1、要游戏“规则”,不要“讲”道理
【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放弃讲“大道理”,一则兴头上小朋友根本不听,或者也听不懂;二则人家自己爹妈都管不住,你获胜的几率估计也不大。好在孩子在幼儿园已经被老师教育过基本规则,那么来试试关联她已经接受的“规则”训练(这一点理论源头要感谢巴普洛夫)。】
举个例子:某次带娃聚会,饭后水果以及钓鱼骑马等都没能吸引一位小公主,偏偏对麻将有兴趣了,自己爬上椅子,估计是拿麻将当积木玩儿上了,连拉带劝加吓唬说啥不下来,一旁等着再来八圈的人干着急。
好在来时路上和她聊过幼儿园。我摁了一下呼叫铃,叮咚声中高声宣布:“游戏时间到,出发!”小公主立刻爬下椅子跑过来,跟着喊“出发——”我认真地赞许地点点头,接着说:“排队!”小公主回头拉妈妈:“排队!”于是这支队伍顺利进入庭院开始找八哥鸟对话去了。
再举个例子:火车上,零食已经稳不住好动的小小子。于是不断地进进出出,过道跑来跑去,凑到其它乘客处好奇地“参与”下……估计妈妈们都是这么变唠叨的——“你给我回来!”“你的手别碰别人的衣服!”“不许跑到别的车厢!”“别动人家的东西!”还有道歉和赔笑“不好意思,这熊孩子……”
“来!做游戏赢礼物了——”他果然就来了。游戏很简单,猜中指。伸出手掌,问他可知道有几个手指?它们的名字?小朋友都答对了,我也很“满意”地夸了他一下,再让他仔细看看我的左手中指,记住它长什么样子。然后右手攥住五个手指,让他在挤做一团的指尖里找到中指(当然你可以给手指交叠换位,或者干脆把中指藏起来,或者混一个右手手指进去)。错了,给我讲一个幼儿园好玩儿的事;对了,和他一起击掌欢呼“耶——对了对了!”玩儿了近二十分钟到准备下车,小朋友最后问我:“你是老师对么?”我想了想说:“有时候也有人叫我老师。”小朋友自报了返程时间,问我是不是一起,对于返程不能和他一起了好像还有点遗憾……最后,为他猜中的几次兑现了礼物,一块有个圈的薄荷糖(退房时从酒店前台拿了一块),小朋友很得意。旁边同事说:“你太能骗小孩儿了”,我知道,这开心的二十分钟,很可能就是他在幼儿园和老师在一起的真实表现。
2、让他成为自己世界里的“英雄”
【我总觉得“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要辩证地看。哪只成人要成就感,很多孩子也更要“价值感”好不好。你看不到,他就创造出来给你看。你会欣赏,他就真的会变成“英雄”,表现出英雄的行为。即使是孩子,有了“身份”的定位和认知,他就会表现出这个身份对应的行为】
举个例子:小区门口,弟弟要买东西上楼,让我带着侄女先回他家。偏偏孩子倔脾气上来,就要跟爸爸。于是我有点着急地问几步开外追爸爸的小侄女:“宝贝,你们新家在几号楼?”她站住了:“6号”。“你知道从这个门进去该怎么走吗?我怕找不到啊”她转过身来:“知道”。“那你能不能带我找一次,告诉我你怎么记住的,下次我就找到了?”她跑回来,像个小导游一样走在我的前面,一路告诉我怎么走,路边有什么,然后看到***前面就是了……我一路上“啊”、“喔”、“是这样啊”、“你怎么发现的,太棒了!”然后我们就到家了:)
再举个例子:单位秋游。大巴车上闲不住的淘气包,除了四处撩闲呼喝不住,走来跑去极不安全。我换到有空位的最后一排,招手:“来,告诉我你是哪个小学的?”在我身边的座位上,小学生开始也不安分,直到我听到了“海洋小分队”。“什么样的学生可以进海洋小分队?”当然你可以猜到一定是有让人骄傲的选拔啦!小学生很兴奋,也收敛了很多,随即问我“你是哪个小分队的?”我快速想了想,当年的小学哪里比得上现在的丰富多彩,突然想起小学我是植过树的!于是说“我是植树小分队的!”……后面的对话变成了海洋小分队和植树小分队的活动PK和体验交流,后来妈妈回头发现小学生居然和我在后排几乎头碰头地又说又笑,惊讶得不得了。
3、给孩子能理解的答案而非标准答案
【大概幼小衔接年龄段孩子,几乎就是每天“十万个为什么”,我相信孩子只是因为好奇,成人觉得尴尬,多数是因为加了自己的衍生理解和戏份。如果要愉快地玩耍,给孩子能理解的答案会胜过仅仅是标准答案。】
这是一个近六岁的小女孩儿,特别喜欢《西游记》,居然把章节目录都背下来了。期间一直是她在讲,间或“考”我几个问题:如孙悟空的师傅是谁?住在哪儿?猪八戒有多少般变化什么的……突然她安静了一下,问:“如来的手掌有多大?”怎么办?要解释多维空间还是时空幻象?原子电子还是量子波动?讲开悟还是讲执念?还是干脆投降聊天冷场?我伸出右手,努力张开,“这么大?”“不对!”她大笑。我用两手比了两尺来长“这么大?”“不对!”她又笑。我把两臂张开“那就这么大?”“还不对!”她一边笑一边自己也张开双臂。我把自己的手臂和她的接起来,努力伸展,似乎要包含了所有我能想象能划拉到的空间,“那就——这么这么这么大……”她大声笑着“哈哈哈,对了!就是这么这么这么大——!”
4、孩子不可控,你的准备要可控。
这条有点像废话。不过我儿子现在都得了教训,过年亲戚家小孩儿要来串门之前,赶紧收好了不能被随便画的作业和不想重新整理的东西。
【写在之后的话】:面对孩子的话题,相信过来人各有各的招数。如果只留一句话,我想说:在“孩子的世界”与他相遇,你会穿越时空,再次回到天真的童年……办法也就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