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到昆明之前,我没有吃过米线和饵块”——好书推荐

2019-07-12  本文已影响0人  遇见伊萨卡

大家好,我是“遇见伊萨卡”的主人姬小七 ~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汪曾祺写的《食事》。

IMG_6663.JPG

这本书是我23岁生日时,一个认识了15年的好友送给我做生日礼物的。

我这个朋友是一个逗逼的学霸,在我的记忆中她从小到大写的作文都会被老师当作优秀范文来朗读,语言真是优美得让我自叹不如。虽然我的作文也会被当作范文来念,但我总是很纳闷,因为我的文章风格都是通篇大白话,一点优美的辞藻都找不到。

以前有一次,我曾和这个朋友说过我的苦恼,她说她很喜欢这样的风格,很接地气,让人感觉真实又贴近生活。直到她送了汪曾祺的这本书给我,我才意识到她的确很喜欢平淡叙事的文风。

《食事》这本书是由很多篇关于美食的散文随笔组成的,文字平淡质朴、简单纯碎,每篇文章都会讲一两种食物或者是地方菜特色,由于会对食物的做法、味道甚至渊源做详尽的介绍,算是既读着有趣又能长见闻的闲暇读物。

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但在书中他花了很多篇幅来写云南菜(1939年他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并在昆明住了快7年)。其中有一篇他单独写了云南的米线和饵块, 开头就是这篇文章的标题——“未到昆明之前,我没有吃过米线和饵块” 。作为一个云南人,自从大学后我就常年离开家乡在外,所以我也和他一样很想念米线的味道。于是忍不住在荐书的同时,也和大家聊聊云南米线。

这期文章的封面照片是我17年春节回云南时,在从小吃到大的一家米线馆拍的

就如北京的打卤面由于“卤”不一样,可以分很多味道。云南的米线也是,米线都是用大米发酵磨制而成的,但是汤底和“帽子”(也叫“盖头”,放在米线上的食材,通常有羊肉、红烧肉、焖肉、扒肉等)不同,就导致不同种类的米线,味道也不尽相同。

云南各个城市都有自己招牌的米线。昆明的是小锅米线,一般用一个小铜锅一次只能煮出一碗米线,米线上会放一些韭菜,用特制酱料烹制过的碎猪肉、腌制的酸菜,有的店家还会放上一些剁碎的西红柿。米线煮好后,用小铜锅端上桌,汤沸腾着冒泡,尝一口汤底咸鲜可口,韭菜翠绿鲜嫩,碎猪肉香得让人直咂舌。

图片来源搜狐网,因为手机里没有小锅米线的照片,只能给大家放一张网图啦

昭通的招牌应该是红烧米线,就是封面图的这碗米线。看似食材和小锅米线很像,但是由于米线的汤底是特制的红烧味,而且”盖头“多是小块状的红烧肉,所以味道也不大一样。此外还有两种我和朋友们都很爱吃的米线,其一是泡椒米线,主要食材是泡好的小米椒和牛肉片(或猪肉片),因为泡制的辣椒有酸酸的味道,整碗米线就是酸辣口的。其二是羊肉米线,可能是由于昭通靠近贵州省,贵州的羊肉米粉很出名,所以昭通的街头也常见很多专卖羊肉米线的店。用羊肉熬汤,煮好的米线放上羊肉片和一些薄荷,汤底醇厚,羊肉香而不膻。

这张照片是我15年在云南拍的
这是手机里唯一一张羊肉米线的照片了,看起来卖相不算好,但的确是味道很赞

其他城市出名的诸如大理耙肉米线、蒙自过桥米线、玉溪凉米线,由于篇幅有限(其实是因为天太晚了,我有点懒得写太多),就等以后有机会慢慢和大家介绍吧。

每个城市特色的小吃和美食通常传播到外地以后,就会改变了其原味,米线也不例外。在北京有很多打着“云南过桥米线”的小店,但着实震惊了我这个云南人,除了里面也放了米线以外,味道、外观和做法感觉和过桥米线一点关系都没有……

以前在我没到过河南之前,据我吃过的河南烩面经验,我以为河南面条就是很难吃。直到我去了河南以后,我才发现正宗的河南面条的确是很特别又好吃的味道。可能北京那些云南过桥米线小馆,也给了没去过云南的人们一样的感受。

随着我去过的地方、吃过的各地美食越来越多,我就发现每一块土地上所产的正宗美食都是好吃、值得一试的,不要因为它在其他地方的味道影响了你尝试的信心。

希望你们喜欢今天的分享,拜~~

微信关注【遇见伊萨卡】,一起分享那些被人误解的美食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