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顺便”不会省时间,反而浪费时间?
当你当手机收到一条信息,你发现这条信息非常重要,必须马上回复。你认真地回复了这条信息。然后顺便打开了微信,想看一看别人都在做什么。其实也没有什么事情一定要打开微信,你只是想看看,反正已经打开手机了,顺便打开微信也花不了几分钟。
你看了一会微信群的内容,又看了一会儿朋友圈。然后“顺便”打开了另一个app。不知不觉中,你已经“顺便”看了将近1小时的时间,但是你并没有感觉时间过得如此之快。就像爱因斯坦说的,当你跟喜欢的人在一起的时候,时间过得非常快,当你跟不喜欢的人在一起,时间过得就很慢。所以,当你看到的手机里面你喜欢的内容,时间过得自然就非常快。
上面这个过程,相信很多人都一定非常熟悉。我们把这个模式叫做“顺便模式”。不难看出,打开手机的初衷和最后的结果相差太远。一个2分钟搞定的事情,一旦打开了手机,就“顺便”花费了1小时。而这种“顺便”的活动每天都会在手机上“上演”多次。很多人每天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达到6小时,这其中有90%的时间很容易就花费在“顺便”上。也就是说,会有5小时的时间在“顺便”中浪费掉。一年下来就是76天。如果一个人能活80岁,从20岁开始用手机,就会有17年的时间被“顺便”掉了。抗战才用了8年,用手机“顺便”浪费掉的时间等于打了两个“抗战”还富裕。细思极恐。
我们之所以能够认可“顺便”这种行为,是因为“顺便”的初衷是“省时间”。想想看,下班路上顺便买菜,就比专门拿出时间出去买菜更省时间;洗衣服的时候“顺便”多洗一件就比专门去洗一件衣服要更省时间。“顺便”本来是“省时间”的事情。但是用到了有些地方,就变成了“杀时间”。比如看手机上。为什么“顺便”用到手机上就变成“杀时间”的事情呢?
如果做一件事让大脑感觉到奖励,大脑就会很重复去做这件事,以得到更多的奖励。在手机里有很多好玩的信息,这些信息会刺激大脑,让大脑感觉到“奖励,”反复使用手机。比如你在app上看到一个让你开怀大笑的视频,会觉得意犹未尽,这时候app会不动声色给你推送另一个可能让你点击的视频。因为现在的app非常智能,能够“揣摩”你的心思。尤其在使用购物app的时候感触很深,当我们浏览了一个商品,软件就会推送一些类似的商品。软件通过分析我们的历史浏览习惯,持续推送我们喜欢的内容,让我们持续点击那些可能让我们发笑的视频。当大脑持续被“奖励”,这个行为就会持续下去。你就会失去时间感。
要想让我们从“顺便”中停下来,需要我们提高“觉察”能力。什么是“觉察”能力?就是能够意识到我们正在“做什么”的能力。当我们能够觉察到我们正在“顺便”打开其他不相关的东西,大脑就会告诉你“停下来”。其实,这也就是让我们意识到“当下”的能力。如何锻炼“觉察能力”呢?冥想神经科学家理查德·戴维森在他的《新情商》中告诉我们,通过冥想练习,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自我觉察能力。
除了通过冥想练习,我们还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机会,有意识地告诉自己回到当下,训练和培养我们的觉察能力,比如当你听到手机铃声的时候,马上意识到此时你正在做什么,然后让自己回到此刻,就像听到了寺庙悠远的钟声;或者当你开车遇到红灯的时候,你一定会停下车,此时也是很好地意识到自己回到当下的机会;或者如果你的手表能够在每一个整点有提醒的震动,也能让你意识到你应该回到当下。我们甚至可以给自己设计一些每天让我们回到当下的“时机”。个人管理专家托尼 · 斯塔布尔宾(Tony Stubblebine)发明了“间隙日记”,就是让你在休息的空隙,让自己回到当下。
远离“顺便”行为,回到当下,提高你的觉察能力,让时间创造更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