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与复杂(一)2018-11-01
我生活中的大多情况都非常懒。
甚至学习上也是如此。因为记忆这东西,没多少捷径可以走,于是就干脆懒得背。所以即便我对文科非常感兴趣,高中便想都不想的选择了理科。当然,理科成绩比文科好出一大截肯定是主要原因。
不过,我这么慵懒的人为什么能学好理科?当然是能偷懒,因为题型就那么多,实际上掌握了一定的东西以后,就只要靠自己不断总结,将满满的一本书缩减成几页公式或平时做题的思路及手感,什么东西都差不多了。
所以我非常喜欢套路这个东西。套路套路,说到底,是做一件事万变不离其宗的中心法则,掌握了这个,便能以不变应万变,套用一句高中时写烂了的话:“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有什么比不变更让人安心呢?
我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以至于到了大学,学习不再以考试为目的时,事情就很抓瞎了。我很难适应这样的学习节奏,套路难寻,意义难寻。书本上的每一行字都过脑不留,我不知道学习这些东西有什么用,虽然纸上明明白白的写着“本课程为XX课程与XX课程的前置课程”。到最后期末考试成绩无疑是一个挂科。
不光时学习上,生活上也是。
我喜欢简化万物。做什么事情是不好,做什么事情是好,都要了解的清清楚楚。身边哪些人是对自己好的,哪些是对自己不好的,好像什么事情都是非黑即白。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中有一段台词:“小孩只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我学了这一句,却又不是很明白,于是就很教条的用了,如同当年母亲嘱咐我说:“不要和坏小孩玩”、“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于是我越发的看不懂这个世界:都说要自信,不要自傲;要自谦,不要自卑……很多类似的词语,书上将其中的区别说的明明白白,我也信的明白,后来又学儒家的“中庸”,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过了,不偏不倚,才是最好的。我以为我明白了,但却还是不明白。
进了大学,我渐渐的开始读科学类文章,才渐渐明白其中的元婴。我们常说,世界是复杂的,但总能找到其中的道理,让世界变的简单。于是,才会有政治答案上的几句“促进立法,加强管理”、又有报纸上建议大公司“顾客至上,服务至上”,更不要说很多人操心天下大事,一叠花生摆在前,借几分微醉便大谈天下事,大有天下英雄净入我手之感,笑哉笑哉。更搞笑的是,我的的确确的,曾是其中的一员。
世界是复杂的,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不可能把每件事都说清楚。一个简简单单的“1+1=2”,3岁小孩都能轻松解决,但却是诸多数学家前仆后继的目标,为什么?常人总喜欢将世界简化,因为只有简化的世界才是便于找寻生活中的答案的。如果你很赞同我这句话,那么请反思一下我刚才举得那个例子。没错,那个例子是一个错误的例子。
先解释一下刚才那个例子,我们都说“1+1=2”大多数学家前赴后继的去证明,但他们证明什么?身边的人没有几个能道出个所以然来,但当你查阅了资料发现,这源自于数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即“所有大于6的偶数,都能被两个奇质数相加得到”,等中国陈景润先生证明了“充分大的偶数都能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积之和”,到了媒体那里一简化,就成了“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先生成功证明了‘1+2’”,演变到后来,就成了人人都知道却都不清楚的“1+1=2”。
然而生活中如此的谬误很多,多到你难以想象。
但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个内容我会在明天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