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哲学史之道教
东汉末年,张角领导发动黄巾起义。虽然不久起义就被镇压,然以此,东汉逐渐走向末路。这场农民起义性质,又兼具民间宗教的起义,不仅是三国开始,也是正式的道教登上历史舞台的开始。
张角,以《太平经》为基础,结合老子的思想,建立“太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经典。为腐败统治,为解救百姓疾苦,力图推倒“苍天”,代之以“黄天”。他们反对压迫,反对剥削,企图建立一个均平的世界。而我一向以为求均平也是另一种极端,很容易就会覆灭。
汉顺帝时期,张陵立“五斗米道”,因入会必交“五斗米”而名。张陵为教主,老子为始祖,奉“太上老君”。建立的目的也同样具有反官府性质,主张百姓间的互助互济。发展到孙张鲁,更具规模和组织,“设义米”、“置义舍”,甚得民心。到黄巾等起义失败后,还盘踞汉中三十年,直到归降曹操,迁江西。“五斗米道”在江南地区也开始影响,转为“天师道”。为当时主要的道教派别。
道教做为一种宗教组织,在宗教信仰上为神仙信仰。基础为汉儒元气论与老子思想结合的宇宙观,人与天同一,取“天机”,与天长存。
汉末至魏时期,道教的势力虽然逐步壮大,但还只是民间宗教的性质。在宗教组织,道术,系统神学及道义理论方面都还较粗浅。
西晋,丹道学者葛洪,自号抱朴子,著《抱朴子内篇》。详细描绘长生之法。禁欲修养,炼形,养气,炼丹。
汉末魏伯阳有《周易参同契》,为最早的较系统的道教经典。书中以金丹以为至精至纯之物,与周易的象数结合,推出一个人工炼丹的方法。葛洪不然,他紧扣自身医学的经验和炼丹实验,发展丹道。“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故葛洪的道学被称为外丹学。
南朝,是以陆修静为代表注重斋仪的南天师道。著有《三洞经书目录》是最早的道书目录。
陶弘景是另一个南朝道士,曾助梁武帝夺得政权,武帝很是器重,经常派人询问政事,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真灵位业图》,依照儒建立起系统、完善、等级森严的神仙世界,初步确立“三清”框架。
在自然科学上,《本草集注》上记录的七百三十中草药的分科对中医以及直接的后世《本草》有着重要的作用。陶弘景主张道、儒、释合流,佛、道双修,开创又一个道教大派茅山宗。
北朝的寇谦之,同样吸收儒、佛,把五常纳入教规,讲六道轮回,重持戒修行,为新天师道。与北魏政治密切,一度为国教。
这段时期的道教在哲学理论,和各种系统道经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基本确立了道教的组织形式,神仙体系和道教斋仪术法。也形成了三大经系,为三皇经系、上清经系、灵宝经系。
隋唐采用儒、道、佛,调和并用政策。李唐更是搭上老子,为始祖,李治追封“太上玄天皇帝”。在玄宗时期,设玄学博士,把道家经典列为“明经”科之一。由此,道教发展到全盛时期。其中在如何修炼的道法上,借鉴佛教,道家,更具有哲学修养意义,更加得完善。
成玄英从神仙道教偏向了心性道教。《老子注》,《庄子疏》,借鉴佛教“双臆法”,讲“重玄之道”,推进道家的“非非无,非非有”。说明“道”的绝对本体,而万物成“空”,成“无”,更要忘却万物成“空”这事,与“道”合一。提倡“体知六尘虚幻”法门,道教变成对精神内心的追求。
王玄览,《玄珠录》,以佛教充实道论。重点论证了“道”与“众生”的关系,“众生与道不相离,当在众生时,道隐众生显;当在道时,道显众生隐”,这是“隐”与“显”的不同。也讲内求,“恒坐忘行心”。
司马承祯是陶弘景的第四代徒孙,写《坐忘论》,提倡静修正心。这是慢慢从成玄英的“重玄”到内丹学的转变。觉悟客观世界虚幻不实,“虚心”,不著一物,入定,至“泰定”境界。凝神收心为“性”,养气炼形为“命”,此为内丹学。
内丹学首创不是司马承祯,而是隋苏玄朗。首先提出人是天地宇宙至精至灵之物,而内丹简单来说就是外丹的衍生。不需要外物人工的制作,人自身便可修得金丹。
之后道教在明万历后,慢慢开始衰弱了。至今,道教也不比佛教,基督教等其他外来宗教。倒是道教作为养生学开始受到关注。
国家政策里有宗教信仰自由的一条,但也有破除迷信的科学发展观,往往不能平衡,也会迷茫。考试的时候有标准答案,有对有错。可是生活,思考,自我认知,这些都没有标准答案。
我国古代人民也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是对天、对世界的思考,甚至形成系统的神仙体系。是对自我的认可,突出人的实践实验能动作用。对宇宙本源的追求,对生命的重视,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一般来说,宗教与科学相对。而道教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他们的各种实验实践又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最后,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也因为科学,道教作为宗教不再令人信服。
过去有一段时间,很喜欢看修仙小说,也涌出一大批优秀的小说。它们总是奇思妙想的,是非现实的。仙在天之下,人之上,仙有人的情感,等级制度,人可成仙。就如葛洪自引前书,道:“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物。”,这样不只是对天,而是对所谓命运的抗争,我一定是喜欢的。
我命在我不在天。中国古代哲学里,对命,对天,总是论证了人的差异的合理性。知命,安命。而道教却不同,它论证的是人都是一样的,求同,求存。这难道不是人性的另一种发挥吗?
有些时候,中国哲学史书里没有道教的章节,只讲道学。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思想史中,道教对中国人的信仰,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道术多繁复,发展至今,各道教派别、核心更是复杂,不见系统的理论。这因该也是道教不及他教的理由。多,杂,乱。还是希望本土宗教道教会在这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