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富 || 后现代咨询乱谈(16):提议与提问

2018-12-20  本文已影响779人  李克富
他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让我相信,一个叛逆少年在被我当作战场上的英雄采访时,一定有着特别奇妙的体验!

提议就是建议或提建议,这不只是一种现代心理咨询技术,也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为我们所经常使用的。由于“好为人师”的心理作祟,好多人喜欢给别人提出建议甚至指手画脚,他们可能没有想过,任何建议背后都隐含着一个“别人不如自己”的假设:“你不行,得听我的!因为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无论这种建议表达得多么委婉或客气,其姿态却都不能脱开居高临下。

最常见的建议发生在父母对孩子、领导对下属、老师对学生、丈夫对妻子身上。从交流层面看,建议的本质是(试图)“说服”对方,提建议的过程中所蕴含的理性成分要比“争吵”弱,但比“沟通”要强。自然,那些被建议者会口服心不服,其实碍于伦理关系口服却不敢说的现象也极为常见。

正是看到了“建议”的不平等,后现代心理咨询积极倡导要变提议为提问,即以学生的身份或无知的心态向求助者请教——提出问题。任何提问的背后也都有一些假设,比如:“你的世界我不懂,但我充满好奇”;“我很想给你提供支持,但不知如何做才合适”;“你一定有很多办法,只是没有想出来,我们一起努力”……如果在提问时再加上一些惊叹的语气、好奇的眼神、充满兴趣的期待,一定会满足被提问者那“好为人师”之心和与人分享的欲望,很多人会不知不觉“醉”于其中。

一个被父母逼迫着才好不容易坐在我面前的“叛逆”少年,开口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他们俩(父母)才有病,才需要心理治疗,我从记事起,我们家就是个战场!”

对我而言,这话极具画面感,眼前立马浮现出一个厮杀阵阵、炮火连天的场景。而我也由心理医生转换成了头戴钢盔的战地记者,从“你的父母病在哪里”起步,以下提出的一连串问题我都得到了答案——

“你在家庭这个战场上如此抗争一定有自己独特而重要的理由,能和我分享一下吗?”

“这种情况下,你所能想到的最好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你的这个想法是怎么来的?”

“假如你真的那么做了,会有什么不同?”

……

他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让我相信,一个叛逆少年在被我当作战场上的英雄采访时,一定有着特别奇妙的体验!

通过接下来和父母交流,我才知道这对夫妻跟儿子说话时连正面表达的建议都不会,张口变成了表达指责和命令的反话。

问:“你们能够意识到自己总是在说反话吗?”

夫妻俩彼此看了一眼,一脸茫然。

我只好就刚才观察到的举例:由于座位不够,父母进入咨询室后,儿子只好靠墙站立。父亲见到后说“别倚着墙”,母亲紧跟着补充“总是站没个站相,坐没个坐相”。我跟他们说,完全可以对孩子说“站好了”这一正面建议来替代用反话表达的指责和命令。

很快我便发现,这一家三口总是彼此指责而从来没有建议。

举这个例子想说明,有问题的交流大多采用指责和命令的方式,心理咨询的任务之一便是让其意识到并转换成向对方提建议;而只有那些优秀的家长,才能在必要时放下身价,向孩子提出有趣的问题。   

指责→建议→提问:三种交流方式,低中高三个层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