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漫笔(前言之一)
提及传统文化这个话题,今天已然成为了一个很“时髦”的社会热点了。随着“国学热”这股浪潮的带动,人们对于中国文化有了逐步的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为何成了当代流行的语词,这应当要从人类眼下所面临的处境危机说起。21世纪的人类同以往历史时期的人相对比来看,存在更加严峻的问题。首先是生存危机,人类生活环境的状况愈趋于紧张:粮食、能源乃至空气、水等关乎人类身家性命的重要因素都出现了或短缺或即将断绝的问题。其次,在人文精神方面,人类的危机也极为深重。不仅是道德、信仰严重忘失,就连人自身的基本价值都已濒于倾塌,人不再是人,这样的危机难道说不是史上最可悲哀之事吗?
曾有许多人认为,欲拯救21世纪人类的危机,只能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找到对治之方。在更多人以为这种观点只会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悲观声浪中,一些富有实干精神的先达做起了实验,尝试着以传统文化挽回世道人心。我们今天可以看到这方面实验的成功经验,这已经足够证明:中国文化并未同中国的历史一同归于腐朽,她尚且有着旺盛的生命活力,完全可以为今天的人类提供智慧的导引与启迪。
但凡事皆有阴阳的两面性,国学的成功背后还伴随着诸多问题。今天所取得的这一点成就,尚不足以在社会形成更大的风气,她的影响远未达到深远而持久的效果。更为令人遗憾的是,这股清新的空气间,却不幸夹杂了许多尘霾。那些张扬起国学教育旗帜的人,到底有多少是滥竽充数?这鱼龙混杂的水面下,同时泛起的沉渣掩蔽了明珠的光辉,可怜众生不识真相,将假国学和真智慧混作一谈。
该怎样把国学讲明白,这是值得每个学习者和爱好者认真严肃反思的问题。
正确的认识中国文化,对她进行合理的定位,这是使其对现实产生作用的关键前提。站在21世纪人类的视角,首先必要处置中国文化与科学的矛盾。科学发展的近二百年以来,对人类社会生活以及思想观念都造成了极大的改变,这些改变是喜忧参半,可以说是成也科学败也科学。科学提倡怀疑,支持和鼓励否定既有的经验观点,崇尚求知求实。科学的进路是没有终结的,有句古话讲:学海无涯苦作舟。求知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一切现有的知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正确性,因此上说这是条极为痛苦的路。人生在世如若没有目标,没有目的性,实在没有意义。这好比学生在校读书,终有结业之日,获取结业证书和学位就是达成了目的。谁也不能一直处在读书的状态,永远不毕业。科学的真正目标也是要探寻真理,但科学所见所感所思仅仅是宇宙中的物质现象,至于物质的后面又有什么,科学家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其实起点正是终点,绕了一个两百年还未走完的圈子,结果却并没有回到原点。所以古人劝导我们:回头是岸。
之所以要重新认识中国文化,不是让人们退回到原始社会的生活状态,是教人明白地省思自己的心地。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包括了佛教以及其他的人类宗教、哲学,都是有关宇宙与人生的学问。宇宙听起来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古人告诉我们,宇宙其实就是吾心。我们生存的环境,和这个环境当中的一切事一切物,都与我们自家存在关联。中国人自古便形成了整体的宇宙观,而在这个森罗万象的世界上,人显现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真正发挥此作用的就是人心。现代心理学也研究人心,但我们这个会思考,富有情感的心,究竟因何而能够反映世界,科学尚无明确的解释。事实上,古人早就明白了这些科学家所不解的问题,遗憾的是,科学家今天虽然已很接近于真相,却始终不敢承认与相信,他们苦苦寻找的正是两千年前古人们道出来的“天机”。
科学与国学并不存在矛盾,因为国学作为一种思想指引,可以让科学时时处于合理健康发展的轨道,而科学又在为传统文化提供佐证,用事实来说明古老文明的现实价值。国学有科学为助,可以说是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