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与文化

《深夜幽会》中的意象和隐喻

2019-05-19  本文已影响0人  Winterlily
image.png

0 引言
罗伯特∙布朗宁(1812-1889)现在已经被公认为英国十九世纪最杰出的诗人。但他本人在世的时候,其文学价值长期被评论界和读者所忽视,以至于人们讲到他都习惯性地称“布朗宁夫人的丈夫”(他夫人也是诗人,名气曾经比他大的多)。布朗宁最早是在十九世纪的六十年代才开始引起文学界关注的。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因其诗歌艺术的现代性,西方文学评论家对他进行了重新定位,把他和丁尼生并列在一起,称他们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两颗明星。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布朗宁更是获得了大西洋两岸诗评界的普遍认可,被看做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之后,超越丁尼生、叶芝和哈代的英国大诗人( 美国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2004。见其重要著作The Best Poem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深夜幽会》(Meeting at Night)是布朗宁的一首小诗。尽管不是布朗宁的代表作,但由于色彩丰富、意象生动,该诗一直被认为是英语诗歌中表现爱情的优秀篇章。

《深夜幽会》全诗内容如下:

 The gray sea and the long black land;
 And the yellow half-moon large and low;
 And the startled little waves that leap
 In fiery ringlets from their sleep,
 As I gain the cove with pushing prow,
 And quench its speed i' the slushy sand.

 Then a mile of warm sea-scented beach;
 Three fields to cross till a farm appears;
 A tap at the pane, the quick sharp scratch
 And blue spurt of a lighted match,
 And a voice less loud, through its joys and fears,
 Than the two hearts beating each to each!

     (灰濛濛的大海,黑幽幽的大地;
      黄橙橙的半个月亮又大又低;
      受惊的小浪从睡梦中跳起,
      形成一个个闪光的涟漪;
      我划着小船进到港湾里,
      渐渐放慢速度,停泊在淤沙地。

      然后走过一里风暖飘香的海滩,
      越过三块田地,直到我抵达农场;
      轻叩一下窗扉,听到刺喇一声响,
      里面突然亮出蓝莹莹的火柴光;
      接着是一个声音,又喜又惊,
      还有两颗心拍打的声音更响!
                                          
                                         何功杰译)

1.《深夜幽会》中的意象
从意象的角度看,《深夜幽会》主要使用了三种意象,分别是视觉、触觉和听觉。这些意象彼此关联,立体地再现了事件经历者在赴约过程中的想念、渴望、焦灼、愉悦,以及见面时两人难以抑制的兴奋和激动。
用于营造视觉意象的词语主要出现在诗的第一节,包括第一行的gray sea和long black land,第二行的yellow half-moon,和第四行的fiery ringlets。这些词语从视觉的角度生动地突出了夜晚的特色,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宁静的海湾图画:灰色的海湾、黑色的堤岸、远处尚未丰满的黄月亮、近处映着亮光的细微波浪。
触觉意象方面,《深夜幽会》的第一节主要使用了pushing prow, slashy sand,第二节主要使用了warm sea-scented beach, tap on the pane。这类词语形象地表现了约会者一路走来的切实感受,启发读者利用触觉记忆,想象约会者让船靠岸,船头触动岸边的淤沙,忽然注意到海边特有的海腥味,以及轻轻敲打窗扉的一系列触感。
除了塑造感觉意象,诗人也不忘调动读者的听觉。《深夜幽会》中涉及听觉的词语主要包括quench, slushy, tap on the pane, quick sharp scratch, a voice less loud, each to each。这些词语要么与声音有关联,要么直接模拟声音,比如each to each。通过使用一连串的听觉意象,诗人意在为读者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紧张感。

  1. 《深夜幽会》中的隐喻
    2.1 颜色词背后的隐喻
    gray和black光亮程度低,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用于暗示神秘或者令人不安。在诗的开头部分即使用这两种颜色,诗人的意图在于把神秘,抑或危险,融入诗的故事背景。

在随后的历程描写中,诗人借助事件经历者观察了海湾的风景,包括一轮黄色的上弦月。那么,黄色代表什么?大家知道,颜色词具有丰富的文化含义,“在英语文化里,‘yellow’ 常常有忧郁的、病态的、胆怯的、令人厌恶等涵义(孙毅 215)”。因此,诗中出现yellow half-moon绝非仅仅为了描写的生动,而是暗示事件本身伴随着冒险。
问题在此又出现了:约会是一件快乐的事,为什么在这里却被赋予了“忧郁的、病态的、胆怯的、令人厌恶的”色彩?我们暂时不回答这个问题,请继续往下欣赏。
事件经历者不只是注意到一轮黄色的上弦月,他还注意到,夜色下微波荡漾,因着黄色的月亮,闪现着“fiery ringlets(火焰般的小圈圈)”。fiery同样隐喻着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

上述这些视觉意象似乎客观地描写了事件制造者出发时的海湾夜景。但从隐喻的角度看,这些意象不只构成了事件发生的背景,它们更是源域,映射着事件隐含的可能危险。

2.2 物质意象背后的隐喻
传统语义学认为,词的意义取决于词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与客观世界一致时,其词义是“真的”,否则就不具备“真值”。然而,从对于词语的隐喻意义的理解来看,词语与客观世界之间往往并不存在“真值”关系。比如,在汉语中,一对男女朋友在彼此关系上出现了问题,由亲密变成了冷漠,我们会这样表述他们的关系状态:“他俩现在分手了”。此处,“手”属于隐喻用法,并非指客观世界中“真的”手。这里的“分手”不是指两个本来拉在一起的肉体的手的分开,而是指某种类似的动作,即,由“分手”构成的联想。

隐喻表达的内容不属于客观世界。隐喻本质上是以现实世界中的物为跳板对思想或抽象思维进行映射(mapping)表达。因此,理解隐喻不应该把隐喻与客观事物等同,而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种心理映射,是人们将对此事物的认识映射到彼事物上”的一种特有表达。换句话说,对隐喻的解读应建立在解读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上,而非词义与客观世界之间的“真值”上。
如果抛开词语的表面意思,以词语构成的物质意象进行类似映射,我们会发现,《深夜幽会》中所描述的半个黄月亮对应的是女性的breast, 有形状,有质感。little waves that leap/In fiery ringlets对应的是女性的pubic hair, 有色彩,有形状。pushing prow对应的是男性的penis,有质感,有力度。slushy sand对应的是女性的pudendum部位,有触觉,有感觉。warm sea-scented beach对应的是女性的体味,有温度,有味道。blue spurt of a lighted match对应的是orgasm, 有摩擦和火苗窜动的感觉。a voice less loud, through its joys and fears对应的是orgasm后两个人的呼吸,有克制,有快乐,有担心(怀孕?)。
把上面这些分析内容用日常语言讲出来,就是:《深夜幽会》在画面之下布置了一幅画面,而且更真实,更美艳,是离经叛道的爱爱图。
——至此,前文中讲到的本诗颜色意象中潜藏着危险就豁然开朗了:诗里描写的不是光明磊落的爱情,而是见不得人的偷情。

  1. 结束语

诗歌的解读既需要一般阅读能力,又需要相关的背景知识,同时,更需要读者具有借助文字符号全面激活内在图式,融合原作者图式的能力。

诗歌语言不是传达日常信息的,它主要服务于意象;而且,为了增加诗歌的蕴涵,诗歌语言中必然大量要运用隐喻。因此,阅读诗歌的过程就是读者依据文本语句,在大脑中对诗歌意象进行“复活”和对各种隐喻进行破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意象的重构,还是对隐喻内涵的领悟,都离不开读者图式的参与以及读者图式与原作者图式的并轨。

反过来说,如果缺少丰富的背景知识,缺少以个人经验为基础的内在图式,则无法完成对诗歌文本所呈现的丰富意象的理解,无法以文本激活个人的记忆片段,从而也就无法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诗歌解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