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大高楼,去理解 为何人们对道德经易经的解读会大不相同
不少名家说,不要轻易读易经,读易经容易入迷,会读出君子,也滋养小人。
我以为说得有理,不过,主要还是看一个人的本身的品性和定力。
一个人若是本身品性没问题,再加上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无论读什么,他都会去粗取精,更不会盲从。
即使判断力不足,也会倾向于以善意去做基本的判断。
而对一个事的解读,他通常会照顾到多个维度,在自己的头脑里,会先来一遍头脑风暴、过一遍六顶思考帽。
就象看上海浦东的地标建筑三大高楼。如图所示,不同角度,看到的大不相同。
拿道德经来说,有人认为是王者书,有人用来修心养性,有人却认为它是权谋书。
比如,第七章中的“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第三章中的,“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六十五章中,“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不止是以上,还有一些,也都有鲜明的争议,有些甚至对立。
自私?愚名政策?权谋?
其实,在我看来,当然不是。
这是智慧。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再举例易经坤挂卦六三爻,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说说即使是相近的理解,意境也已相差千里。
比如,一种解释是,天地包含文采,可以守正。蕴涵美德可以坚守正道。或者跟随君王从事大事,即使没有成就,也能善终。效力于君王,虽然没有成就但也有好的结果。
而另一种解释是,蕴涵阳刚之美德,所占问的事情即是可行的。或者跟随君王去做事,成功之后,不把功劳归于自己,这样能有好的结果。
关于无成,一种说没有成就,一种说不归功于自己。格局显然不在一个层面。
前一个理解,可能滋生着 跟着“君王”混日子,而后者,却上谦虚善下、不自伐,如同道德经说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这个私,不是目的,而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如上,看三大高楼,去理解 为何人们对道德经易经的解读会大不相同。其实工作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案例,不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