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陪伴营3月 ||《先秦文学》12 浅谈《吕氏春秋》
参与方式:通过自学先秦文学史,自选角度及重点,提交一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的,有自己风格的”先秦文学“讲义,要求字数5000字以上,史料部分可摘抄引用,其他部分须原创,31日前提交。
————————————————
简介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以黄老道家思想为主的名著。何为黄老道家?即黄老之学,是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的合称,是除老庄之外道家的最大分支。
吕不韦原是一名商人,曾散尽家财,倾情相助当时在赵国做人质的秦昭襄王的孙子异人。在吕的策划下,几十年后异人继位登基做秦庄襄王,吕被任命为秦国丞相,执掌朝政。
商人出身的吕不韦没条件著书立说,为跻身政客实现自己的抱负,便组织门客为自己著书立说,编撰了这部书。
全书分26卷,160篇,20余万字。在细分的12纪、8览、6论中,博采众家学说,以黄老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顾了阴阳、儒、墨、法、兵、农学等诸家思想。
吕丞相本想以此书思想作为统一国家后的治国方针,但后来庄襄王的儿子秦始皇执政后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被冷落。
这部书成书于战国时期,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遗文佚事和思想观念,以道家思想为主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体现了道家的优点与特色。号称该书是包揽了“天地、万物、古今”的奇书,在当时是为吕不韦扬名之作,故称《吕氏春秋》。
主要内容
《吕氏春秋》在12纪、8览、6论中收集的内容繁杂,有儒、墨、法、兵、农、纵横、阴阳等各家思想,《汉书·艺文志》就将其列入杂家。内容上虽杂,但在文章组织结构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也有理论可依,内容上自成体系。
《吕氏春秋》的12纪是全书的中心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每纪15篇,共60篇。12纪按照月令编写,而12纪象征“大圜”的天,所以这一部便使用十二月令来作为组合材料的线索。文章内容按春生、夏长、秋杀、冬藏的自然变化逻辑排列,属于应和天时的人世安排,体现了道家天道自然与社会治理的融合。
《春纪》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以讨论军事问题为主;《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
8览者即:有始、孝行、慎大、先识、审分、审应、离俗、恃君。8览以人为中心,基本上属于察览人情之作,围绕人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个人修养展开。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怎样用民、为君等。
6论者即:开春、慎行、贵直、不苟、似顺、士容,主要收集各家杂论学说。以人的行为以及事理为主题,含盖了人的行为尺度、处事准则、情境条件以及地利等方面的内容。
书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顺应客观的思想。同时又融合儒、墨、法、兵众家之长,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
书中还提出了“法天地”“传言必察”等思想,以及适情节欲、运动达郁的健身之道。同时,书中还保存了很多的旧说传闻,在理论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司马迁在《史记》里将《吕览》与《周易》《春秋》《离骚》等并列,表示了他对《吕氏春秋》的重视。
《吕氏春秋》编著的目的是为了取各家之精华,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成一家思想,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治久安的治国方针。
基于此吕不韦强调,此书对各家思想的取舍完全是从客观出发,对各家都抱公正的态度,并一视同仁。因为他认为“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三者皆私没精,则智无由公。智不公,则福日衰,灾日隆。”见《吕氏春秋·序意》篇。
后世影响
《吕氏春秋》的成书中,对诸子学说釆用了兼容精神为我所用,在吕氏春秋看来,“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意思是天下没有纯白的狐狸,却有纯白的狐裘,那是从众多白狐狸的皮中取来制成的。揭示了取其精华的重要性,对待诸子之学更是如此。同时,该书以道家为本,兼顾他学,为后世留下众家优秀之作和理念,对后世治国提供借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