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指标的波动该怎么分析?

2022-08-27  本文已影响0人  谢九思

一、先说结论:

要做两件事:

足够且必要的标准有[4层]

PS:怎么理解“将数据表现,还原成实际场景”?
例如,某广告推广优化师,发现21年11月,“资源CPA”这个指标发生了严重的恶化。这个时候要分析这个波动。数据分析师可能通过过去的经验,做不同的维度拆解,去定位问题。
但怎么样才算达到“还原实际场景”的标准?那就是最后把这个指标波动,还原为了“双十一电商流量竞争压力大,导致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提高出价成本获得更多曝光。”这个现实世界的真实场景。

接下来讲讲如何做这两件事

二、判断是否存在问题的方法:指标监控的“一量三比”

在此,好好介绍2种常用的指标监控思路:看绝对量级与绝对量占比,以及三种常用的比较方式。为了方便记忆,大家可以简称为“一量三比”。

1.一量:通过绝对量级与绝对量占比看影响

当我们通过数据,来评估、探索一些问题的时候,首先,要通过一些关键指标的绝对量级与绝对量级的占比,来定位主要矛盾与评估影响面。

举个例子,我们现在在监控“资源48小时回复率”情况。首先我们要看的就是:

如果量级较大、占比较高,那么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但反之,不成立。我们不能说,一个问题,量级小、占比低就不值得关注。有些问题虽然频次极低,但是影响极大。 例如连锁餐饮,一旦某个门店或是某个员工的卫生、操作规范、服务态度、健康管理出现了问题,就会波及所有门店。 另外什么样的占比、量级才算“较大/较高”,则需要根据具体的场景,进行判断。 有些问题上百万分之几的发生率,都是严重的问题,例如汽车零部件。而有些问题,可能每五次、十次就会发生一次,也不被组织认为是最先优先级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电销保险外呼发生被客户挂断的情况。

2. 三比:和自己比看趋势与波动。和目标比看完成,和市场比看差距。

“看量”是第一种方式,而第二种方式是“比较”。常见的比较对象有三个:自己、目标、市场。
自己:和过去的自己比,看趋势变化与波动幅度。
计算同比与环比,就是一种与自己的过去比较的方式。
通过和过去的自己比较,可以明确的知道,当前的指标处于什么样的水平上。并且能知道这个指标变化的趋势是向好的,还是向差的。
结合实际的业务场景,指标上升、下降、持续保持波动没有变化或大幅波动等,都能够称之为某种程度上的问题。

那么除了同比与环比外,还哪些方式可以更精准的刻画趋势变化与波动幅度呢?

目标:和目标比,看达成的情况。

计算达成率、销售进度等,都是一种与设定的目标比较的方式。

通过和目标比较,可以知道原本设定的计划是否合理,例如是不是在做计划时,忽略了什么重要因素没有考虑等。我们需要及时调整我们的计划

如果原本的计划是合理的,但当下没有顺利达成计划,可能意味着,存在着某些因素产生了负向的影响,但我们却没有做出及时合理的应对、我们需要及时调整我们的策略。

结合业务场景,目标未达成、长期无法达成、长期超额达成等,都能够称之为某种程度上的问题。

市场:和市场比,看与标杆的差距,看自己的优势与劣势。

计算市占率、表现领先程度等,都是一种与市场比较的方式。

和市场比,我们可以有更宏观的视角,来评价这个指标的表现情况。这种比较可以选择3种路径:

例如,某品牌4S店A通过和自己比的方式,判断近期的汽车销量都是上涨的,那么是不是说业绩就是好的,完全没有问题呢? 也许不是。如果此时和市场的表现比较,在同城市的同品牌的另一家4S店B,本季度的销售额有40%的上涨,而A店只有14%。这也许意味着,在一个市场的上升期,A店没有把握住机会机会,表现是低于市场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