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成长:不是系统也不是碎片,而是有反馈的循环
在成长中,比起丰富的知识输入和结构,更重要是走过一个问题的发生到解决的过程获得感知。
大学上课4个学期里,每次特别让我吃惊不已的现象,开学觉得特别水喝老师和课程,到最后让我由衷的感叹和爱上一门课的学科视角和所研究的问题。
当初第一次接触无机化学的时候,我以为自己可以从PVNRT(分子,气压,温度,体积,比值常数)去理解这门课。
当是上课的过程中却越来越让我回无机化学失去兴趣。因为这不是16周每周1节就能后说明白的问题。
众多概念现象,还有设计工业应用并不是一节课可以讲清楚的。
当时因为课程安排,不得不去教室听,也不得不去写作业。这些过程当然会产生很多疑惑和上网了解,于是自己开在知乎上开会员寻找更清楚的解释。
在期末结束考试的时候,一回想自己都干个啥?才突然明白课程读薄是因为课程核心问题和对应的现象都了解了一番,而就某一个现象能够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题。
但是这个在一开始学习和时候则是很痛苦,就如同在自媒体上摸索的过程。
这也就是为什么市面上课程和干货分享的差别。系统也就是意味着他让你感到一个面的东西。
比起系统认知,更适合入门的事实是由一个起点和简单反馈模式引申出来的系统。
大多数课程营销过程中,最常用的就是系统学习。
其实能够做到的不是系统学习,而是做系统和课程。
这给人的感觉就是你需要这些知识和输入。这也能够对营销起到促进决策的作用。
今年2月分参与的一个视频号课程,最大的感触其实不是里面的认知多深刻,而是在最开始的时候有了行动。
行动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技术,心理,认知的问题。这时候课才有了价值。
当时在做定位的时候,发现其实无论是对自身资源和梳理还是对兴趣的梳理,这并不能决定做哪一个方向。而是都有去尝试获得反馈。
自己第一次发书单号会发现找素材特别烧脑,因为你不知道你的内容会不会获得点赞,会不会火。
素材从哪里去找?对标同行之后,又会发现同行内容同质化和欲望导向太重,自己并不喜欢。
当几十个作品发出去,获得几个不错的数据。整个过程走下来,
发现这个过程中最无趣和最有成就感的地方:就是自我表达获得的认可和一件事情做完的踏实感,而不是课程的嘘头。
人在事上练和感就是这个道理。
轻成长最大的阻力不是课程认知太深和丰富,而是没有一个实操过程体验遇到的这些问题。
比起持续推进的课程,更重要持续体验到问题发生和解决的实操。
我记得去年7月份,第一次开始学习写作卡片,如何获得灵感,如何转述,如何分享体验,如何写行动策略。
当时听完课程就是,哇,原来可以这样思考。哦,原来这样写作的表达能够改变认知和行动。
但课程听完之后,会有一个感觉就是很系统的了解,当时自己做什么呢?后来我才明白,最缺少清晰的0-1的体验作业和对比反馈。
比如如何转述,同样一个话题,不同人的转述不一样,差距在哪里?写过之后的对比才是带走的东西。
行动指引:
比起输入认知的刷新,不如最简单的一个完成后的刷新,前者获得的是想法后者获得是感知。
学到多少不重要,而是行动多少决定你带走多少。
1306字/50min
#发展/成长/行动完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