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几年前的「公知」群体?为何当年颇有影响而现在大多沉默了?
如何看待几年前的「公知」群体?为何当年颇有影响而现在大多沉默了?
马克思主义主张,要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眼光、全面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思维看待问题,包括如何看待公知。
公知的存在,是一个特定阶段、特定环境的产物,要放到一定的历史背景下看问题。
设想一个电影场景,两个人在吵架,你看得津津有味。但如果把声音关掉,只播放两个人吵架的画面,你就会觉得,这两个人莫名其妙在那里张牙舞爪、唾沫横飞,神经病!
如果不看历史和变化,站在今天的高度看待公知,也会有这个效果。所以回答这个问题,应该先回到历史。
一、公知如何产生?
公知群体和公知一词,产生于本世纪初的几年间。
他们的产生,首先和网络发展分不开的。在本世纪初,互联网经过了一次泡沫破裂后,取得快速发展。各种传统媒体之外的网络言论渠道逐次敞开,一批知识分子开始利用网络渠道发表言论,批评社会现实。
其次,世纪之交到十八大之前,我们社会发展确实出了很多问题。那些年,很多贪官犯事跑到西方国家,不了了之。很多潜规则横行,教育、医疗、住房产业化,搞得群众怨言载道。群体性事件此起彼伏,官僚主义蛮横无理。对内嚣张,对外低头。贫富差距拉大,穷人孩子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的问题,还有环境破坏严重的问题,各地都有癌症村、有尘肺病,等等。
——今天这些现象有了巨大的改观,但不能否认当年这些现象很严重吧?
那些年,不光是很多知识分子对此严厉批评,很多老党员老干部也在批评。老党员、老干部们的批评,人民群众往往不相信,因为他们也是高高在上的官僚群体的一部分。而一些知识分子的批评,往往追问到体制问题,演化到今天,就成为一个“定体问”的梗。
但在当时,确实体制有问题,需要改革来解决,而在那些年,改革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程度。所以他们的质疑,得到老百姓的普遍支持。
不是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吗?老百姓心里有杆秤,没有他们的支持,公知怎么可能呼风唤雨?
二、为什么今天公知大多是消沉了?
有人把公知的消沉、沉寂归结于封口打压,这是不全面的。有些人是被打压了。但即使不打压,公知群体仍然会沉寂下去。为什么呢?
我们看,体制问题是公知群体批评的最大焦点,也是他们最得到当时的群众广泛回应的关键。
现在呢,体制发生巨大的改变。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各方面都进行了巨大的改革:从八项规定开始,到各种各样的廉洁自律的制度规定,腐败问题得到根本性好转,打虎拍蝇,海外追贪,从严治d;房住不炒,医疗保障普及,精准扶贫,环境保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宪治国,对外硬气。
凡是当年批评过的问题,都得到体制化的改变。
当年批评的体制问题,已经不存在了,老百姓对新的体制很满意。
特别是2020年以来的新冠疫情,改革后的体制优势彻底体现。
这时候再怀疑体制的问题,就是不识趣了。一个典型案例就是武汉那位写日记的作家,依然沿用当年的思维,批评体制,结果被群众群起质疑、嘲笑、批判。
今天如果有人还在念叨“这一定是体制的问题”,自然会引起群嘲。
但这种群嘲,不应该回溯到十八大之前。
老实讲,今天的管理体制还是当年被质疑的体制吗?
当然不是。十八大以来的社会变革,是天翻地覆的变化,是挽救危亡式的变化。文件里明确指出,这是在危急情况下,挽救了d和国家的变化!
看不到这个变化,就是看不到今天领袖的伟大!
所以,完全否定当年的公知群体,是不合理的。
法不溯及既往,同样看待问题也不应该刻舟求剑。
三、公知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公知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真正怀着正义感为当时的社会探索出路,批评是为了帮助。教员说,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怕批评,只要你说的对,我们就改正。——我们这些年就改正了啊!
但也不否认存在一些人,和外国势力勾结,配合西方搞颠覆,但这绝对是极少数。
对于绝大多数公知,我们可以从善意的角度来理解,他们的问题是什么呢?
其实还就是教员多年批评过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
他们认为,西方社会的模式、西方社会的理论,可以拿过来用在中国,当作中国社会改进的模版。这不就是和当年王明他们是一回事吗?
不考虑中国社会的现实,不考虑中国人民的实际情况,简单套用理想化的模板。
不否认那些模版看上去很美,但架不住现实的骨感啊!
教条主义把西方社会,甚至是理想化了的西方社会当作目标,忽视了实践的问题,以及人的能动性的问题。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放弃了对执政d的信心,结果十八大以来的变化,啪啪打了他们的脸。
四、公知的出路何在?
教员说过,要实事求是。要看清现实。
现实是什么样的?一方面,在疫情的威胁下,本土理论、本土体制优势充分发挥,用最小的代价和时间,基本控制住了疫情,成为疫情阴影下唯一一个经济增长的国家,成为各国投资纷纷流入的目标国。
另一方面,西方社会面对疫情的表现如此差劲,而且西方社会理论的漏洞在现实面前被放大。在这种情况下,还坚持把西方模式奉为理想,那就是立场问题了。
实事求是,是什么样子?政府做得不对,那就该批评。那如果做得对了,那就要支持、赞扬。
2020年是具有戏剧性变化的一年。许多年以后,人们回溯历史,一定会格外标注这一年。我认为这是中西对比的一个变化之年,是一个分水岭式的标志:西方社会走下坡路,不可逆转;中国开始走向顶峰,势不可挡,想低调都难,因为实力不允许啊!
在这种情况下,公知该怎么办?
我们看到,有好几个知名的公知,在现实的教育下,都掉转了立场。这就叫:“识时务者为俊杰。”
也有坚决不肯掉转的,我们也没有办法,比方说河山硕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