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当财富遇上道德 ——纪念田家炳先生
对企业家的分类很多,比如根据文化程度分为:土豪(没文化或学历不高的商人,此处是中性词,非贬义)和儒商(有文化学历的商人);根据地域划分为比如浙商晋商徽商等;根据领导方式分为专制型企业家(中性词,是指权力定位于企业家手中,一切由企业家决定,下属只能执行)和民主型企业家。等等。
本人提出新的分类标准,根据财富多少和道德高低,综合分为以下六类:
333.png
这六类企业家,具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类企业家,道德低劣,有点小钱,就是俗话说的“小坏蛋”。这类企业家已经不是真正的企业家了,或利用一些小伎俩,或投机钻营,或坑蒙拐骗等等,为了赚钱用了不道德的手段,有了小钱之后呢,继续利用这些非法手段,想赚大钱。对社会而言,虽然危害性不受极大,但是也明显的破坏了社会秩序,影响市场正常运营,须对此类人严格管制。
第二类企业家,道德低劣,巨大财富,就是俗话说的“大坏蛋”。比如某著名融资平台的负责人。这类人智商很高,常团伙合作,做事隐蔽,分工明确,要么利用权钱交易,要么打着“合法”的外衣,而且还经常有一些所谓的“善举”……等等,蒙蔽了很多人,坑害了很多百姓,严重干扰了社会秩序,也极大的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三类和第四类企业家,他们努力工作,用心经营,虽然这些企业家赚了些钱,但他们合法纳税,还解决了很多人就业问题,是值得肯定和表扬的一类。
第五类企业家,虽然没有巨额财富,但是道德高尚,经常做些善举,不但帮助了很多人,而且还为企业赢得了很高的美誉度。但是,笔者见到一个企业家,在行善举时,自己捐了些钱,还强行让企业员工捐款。这有点道德绑架之嫌,似乎就不妥了。
第六类企业家,巨额财富,道德高尚。田家炳先生就是这极好的例子(后文再述)。
对这六类企业家,第一步要分析其财富来源,第二部,再分析其道德行为,当然也可以把财富来源和道德行为相结合。
对于第一类第二类企业家,其财富来源(尤其是第一桶金)很多是通过投机取巧,钻法律漏洞,钱权交易,坑蒙拐骗(这本身就是极不道德的)等取得的,等取得一定财富以后,这两类“企业家”根据“以往经验”继续复制所谓的成功之路。因为,这两类“企业家”他们自以为有了捷径,自然不会走“艰苦风斗”的道路,这样的企业自然也不会百年常青。随着民众对企业家社会责任了解越来越多,这些企业家,尤其是第二类企业家,也开始做一些表面文章,比如利用伪劣产品赚了2个亿,捐了200万建一所希望小学,要么是企业家想为企业洗白,要么是这些企业家忽然良心不安了。
对于第三类和第四类企业家,本人也创过业,对这类企业家了解更多一些:这些企业家基本都是在市场中摸打滚爬多年,或掌握了技术,或研发了产品,或有独特的服务……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下,敏锐观察,艰苦奋斗。这些企业家知道创业的辛苦,他们比常人更努力,知道企业家的责任重大,企业做大做强,员工和社会都会收益。这两类企业家,也是非常值得尊敬和敬佩的。
对于第五类和第六类企业家(暂称为良心企业家),和第三第四类企业家一样,同样需要艰苦奋斗,需要把握机会,但是,不少良心企业家童年经历磨难,创业比较坎坷,又有多人帮忙支持,于是很早就形成了很强的社会责任感。
对于社会而言,当然希望道德高尚的企业家;对于企业而言,当然希望企业有巨额财富;而怎么样做到平衡,田家炳先生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田家炳的童年——家庭变故,放弃学业
童年的田家炳聪颖好学,极有可能长大后成为一个学者。但是在他16岁那年,不幸降临:父亲突然去世了。父亲的去世,使本来小康的家庭陷入了困境,主要的经济支柱垮掉了,以后家里的日子靠什么来支撑?万般无奈之下,正在读初中的田家炳选择了放弃学业,通过经商来维持整个家庭的生计。
田家炳的青年——做生意真诚朴实
在那个年代,到处都是兵灾战乱,做生意并非易事。胆大心细的田家炳决定去国外闯一闯。他的第一站,选择了越南。1937年,18岁的田家炳带上家乡特有的瓷土,进入了越南的国境。和其他“利字当头”的商人不同,他秉持着“宁让人负我,不让我负人”的理念,做生意真诚朴实,用寻常人的眼光来看甚至有些傻。但是,正是凭借着这股子傻劲,他赢得了顾客的信任,打开了市场。
田家炳基金会
1982年,他成立了“田家炳基金会“,其宗旨是“安老扶幼、兴学育才、推广文教、造福人群、回馈社会、贡献国家”。 捐出80%身家给300多所学校
用“中国教育新闻网评”的评价做结语吧:田家炳先生一生低调,这种低调,由生,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