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廿四

秋三月“四气调神”养生要诀

2021-12-10  本文已影响0人  少阳手记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秋德容平

秋天的三月,是收获的季节。

万物果实饱满、已经成熟的季节。

这时全世界都安定了,因为有了收成。

秋收一过,收成可以够来年一年的补给了。

所以说秋德容平。

“容”指的是生物的形态。

“平”指的是平定。

经过一个夏季的阳气加持,万物生长至极致,由生发阳气转为收敛阳气、收敛能量。

就是将各类能量向内敛,为冬季能量的收藏做准备。

万物形态趋于平定,不再繁茂生长。

人体也要达到一种“容平”的状态,收神敛气而又平和舒顺。

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

这就是秋季养生的概要。

秋阳敛藏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阳气的四种变化,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立秋是收的开始,万物收敛阳气,转化为春生夏长的成果。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

秋三月,天气由热转凉,很多人都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也就是“秋乏”。

“秋乏”代表人体要休整了。

人们处于在炎热的夏季和秋季的过渡,人体出汗减少,体热的产生和散发以及水盐代谢也逐渐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

由此人体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身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一些潜伏在夏季的症状就会出现,机体也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

如不少人清晨醒来还想再睡,这种状况就是“秋乏”了。

由于夏天昼长夜短,天气闷热,很多人长期睡眠不足。

处暑后天气变凉,就该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尽量争取晚上10时前入睡,并要早睡早起。

也可以适当午睡,这样利于化解困顿的情绪。

除了“秋乏”,还要注意“春捂秋冻”。

“春捂秋冻”,是古人一条非常实用的生活谚语。

“春捂”是为了帮助气血走表散热,促进阳气生发。

“秋冻”是为了气血入里保存热量,促进阳气潜降。

因此,初秋时要使身体有一些凉意,不要天一冷就马上全副武装,穿很厚的衣服。

而且初秋是“冷”并没有感觉到“寒”,“皮肉之冷”是可以忍耐的,而采取“秋冻”对于适应与抵御后来冬天的严寒都有很大的好处。

从机体适应能力上看,也可以说符合季节之间的“惯性原理”。

应秋,把能量收回来,是为了更好地出击。

生命是个节奏,掌握好起伏,自然可以心安不惧,神清气爽。

秋高气爽

秋三月,特别是处暑时节后的养生重点是预防“秋燥”。

“秋燥症”主要表现为皮肤干涩粗糙,鼻腔干燥疼痛或口燥咽干、大便干结等,需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以免发展为疾病。

建议除了多喝酸梅汤、豆浆等饮料以补水外,保持居住环境的湿度也是润燥的重要环节。

饮食方面,还要注意少辛增酸。

少辛的原因,同样是为了减少肺气的耗散。

吃过于辛辣的食物会导致人体发汗,这是因为味辛的东西都有发散作用,会调动人体肺部的阳气通过汗液从体内发泄出来,随后身体便凉了。

所以,处暑之后应少吃辣椒、花椒等辛热食物,更不宜吃烧烤食物,以免加重秋燥的症状。

而酸味的食物可以收敛肺气,秋天肺气以收为主,不可过于宣发。

多酸就是强调应多吃酸性食物,如葡萄、石榴、橘子、山楂等,以此来达到保肝护肺的效用。

秋宜养肺

四气调神大论虽然讲的是四季,那么通常对应到我们人体,也是指的人体的这种生、长、化、收、藏的气,同时也能对应到具体的疾病上。

那么秋天要是“收气”养不好,在秋天还会出现咳嗽、感冒、一换季人的心脑血管就会出现问题,尤其是到了秋天咳嗽的患者特别多。

因为秋天是往里肃杀是往里收的,所以很多人的痰特别黏很难咳出来。

这时可以多按摩“天突穴”。

需要稍微用力按摩这个穴位,直到产生酸痛的感觉,可以起到祛痰、宽胸理气、降痰宣肺等作用。

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有一股清气从鼻腔沿着气管直下,大家多多实践。

                                                                                       大家在秋季都有哪些养生方式?

                                                                                                 ·欢迎在下方留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