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端午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端午是丰收。
晋南的端午,恰逢冬小麦成熟。站在田间地头放眼望去,轻风吹过,金色的麦浪此起彼伏,发出沙沙的声响。折几支金色的麦穗,在手中轻搓几下,摊开手掌,“噗——”一口气吹掉麦糠,饱满而圆润的金色麦粒躺在手中,让人不由感叹生命奇妙的轮回和自然慷慨的馈赠。
端午是美食。
天蒙蒙亮时,母亲就悄悄起床,把提前一天泡好的江米沥干水,放入铺了雪白纱布的笼屉上,一层米一层枣,整齐码好,再把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水气慢慢蒸腾,灶堂里的干柴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火苗热烈地舞动着,跳跃、旋转、忽明忽暗。炉火也不闲着,积攒了好些日子的鸡蛋正在热水中翻滚。
红彤彤的太阳爬上树梢时,饭桌已搬到院里的梧桐树下,母亲先端出一大盘煮熟的鸡蛋,白煮鸡蛋寓意做人清清白白,撞碰鸡蛋,寓意赢者好运。在我们欢快的叫声中,母亲又端出粽子和切成一个个小方块的米糕,蘸上白砂糖,放入口中,香甜软糯,直甜到了心里。
端午是憧憬。
一愿长命百岁。“长命线”即“五色线”,顾名思义,就是红、黄、黑、绿、白五种颜色的线。拧成一股细绳缠在小孩子的手腕和脚腕上的,寓意“长命百岁”。
二愿邪毒不侵。阴历五月,既是红日高照、绿树葱茏的时候,也是蚊虫滋生、疾病流行之日,因此五月又有“毒月”之说。
晋南曲沃有射五毒习俗,五毒就是蝎子、毒蛇、蜈蚣、蟾蜍、壁虎,人们提前用彩纸、布料等材料制作五毒形象的小旗子或挂饰,悬挂在门前或窗户上,用弓箭或软剑以及石子等辅助材料射击,以驱赶邪恶和疾病。
晋北的朔州则要在端午节贴“公鸡”。古人认为鸡是上天降临给人间的吉祥物。传说中的三足鸟、火鸟、凤凰都是它的祖先。在民间,鸡象征辟邪、去灾和神明。若要战胜五毒,自然是非鸡莫属。于是,人们端午节要在大门上贴上“公鸡”,祈愿一切灾害消除。
朔州还有做绌绌、缠扫灾刷刷的传统。用绸缎或布料缝制加工制作的各种公鸡、粽子、绣球等香包,朔州人叫“绌绌”。大小不一,神态各异,绌绌的肚子里装一种叫“苦豆”的香料,香气袭人。扫灾刷刷则是选取厚实的生麻截成二寸长短,取一小撮用“五色线”缠成扫帚的样子,供大人、小孩佩戴,据说能把所有的灾害、病痛统统扫去。
三愿健康顺遂。除在门口挂艾草外,还要用艾叶水洗脸和手脚,洗后就不会被蚊虫叮咬了。晋北朔州还有这样的说法,据说用艾叶水给孩子们洗脸,长大后就会有人爱,言外之意就是日后能找个好对象。
端午是传承。
据考证,端午节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是为纪念楚国名臣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端午粽香飘千年!艾䓍、香包、公鸡这些吉祥之物承载着人们对祛灾消病、长命百岁、花好月圆的美好期盼,也承载着人们对爱国主义精神的景仰之情。
愿岁岁端午,岁岁安康!
说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