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公司通常都比大公司有活力的多
通常,我们都认为小公司比大公司更有效率,而且也灵活的多,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有一家超级强大的电脑公司--王安电脑,是一个让今天的比尔盖茨一提起都肃然起敬的存在。
但是为什么这个公司后来倒闭了呢?
是因为接班人王列的决策失误,但是一家公司的决策失误非常正常,马云就做出过一系列错误的决策,有人甚至说马云的决策80%都是错的,90%的言论都是在胡说八道,但是马云一旦觉得决策不对,就会马上改正,不管需要付出多大代价。
于此相反,王列的决策失误却得到创始人王安的支持,就因为王列是他儿子,所有错误的命令都被坚决的执行了。就这样,一个伟大的公司就此倒闭。
这是为什么呢?
这种悲惨的故事,在创业界特别的多,悲剧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公司不是被意外打倒,而是局中的人早就知道危险的存在,但是大家都不说话。于是眼睁睁的看着公司走入死地。
西方有句俗语:The elephant in the room.
意思就是说:房间里明明站着一头大象,但是谁也不说,人人沉默,仿佛它根本不存在。用来比喻一些触目惊心的存在,但是却被人们明目张胆的给否定了。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
如果你读过童话《皇帝的新装》就知道: 人是群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会害怕自己因为意见不同而被孤立,这是在原始时代就种下的恐惧基因。在原始社会,人只要被人群孤立,排斥,被扔到旷野中,就相当于被宣判了死刑。所以人都会本能的考虑下自己的观点说出来以后是否能被接受,或者说会不会引起人群的厌恶。有心理学家说,人害怕被孤立的恐惧甚至大于死亡。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 沉默的螺旋。
简单的解释就是,如果有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如果自己的观点貌似是少数派,那很多人都会刻意保持沉默,这样一来这一派的声音会越来越小。过程被叠加放大,螺旋式上升,从而造成全体的沉默。
那些没有被表达出来的意见(或者是声音太小,发出声音的人地位太低),就会变成我们今天说的“房间里的大象”。
人性如此。
人类踏入现代社会也就这几十年的事,就算加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文明起源也不过几千年而已,而人类却在原始状态徘徊了几百万年之久,所以要克服这种基因,不是简单的说说就可以。
有句话说的好:“什么是老板?老板就是最后一个知道这个公司要倒闭的 人!”想想古代的皇帝貌似也是如此。
那么如何赶走这只讨厌的大象呢?
行为经济学提供了一个线索。
2007年,哥伦比亚商学院做了一个实验:拿出一罐糖果,让73个学生猜数目,实际数目为1116颗,而学生们猜出来的数目平均一下的结果是1115颗,听起来很神奇对吧?
但是这个实验能成功的前提条件就是: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做出判断,如果是一群人挤在一起猜,结果必然变形。
这是为什么?
因为只要有人群,就必定会产生一个“意见领袖”,也就是所谓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哪怕只是一桌子人凑在一起吃饭,也会产生一个人侃侃而谈,其他人洗耳恭听的局面,一旦这种局面形成,很多人在表达意见之前就会先考虑下观点是否“合群”,沉默的螺旋又开始旋转。
所以小公司之所以有效率,就是因为沟通的层级不多,各个成员都能顺利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信息的传递方式是双向的,多信道的,速度还非常快,但是如果公司一旦做大,就会开始出现一个个的管理层,这些管理人员就会开始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组织内部就会出现严重的消音机制。
现在大公司推崇的自我激励,自我驱动,以及轮岗制度,就是为了能够消除“房间里的大象”,让信息自由快速的流通。